僵尸,又叫跳尸,指人死后僵硬的尸体,因阴气过重而变成的鬼怪。僵尸一词最早在明清的民间传说出现过。而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僵尸大多是古代官员形象,它们以脸色煞白、双手僵直、呲嘴獠牙为主要特征,曾经也是无数80、90后的童年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僵尸类电影开始盛兴,并且迅速在国内外刮起了一阵热潮,深受观众的喜爱。而在诸多僵尸影视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林正英所塑造出的吸血僵尸和驱鬼道士,他就像民间传说中的超级英雄,每次出场都会成为一盏明灯,竭力帮助民众消灭恐怖的僵尸。而在观看了诸多僵尸电影后,大家是否发现这样的问题,似乎每部电影中的僵尸都是身着清朝官服,为什么呢?

第一,民俗

清朝时,民间有种叫“训尸人”的道士,他们都掌握有引导尸体的法术。当时,许多有权势的人,死后都希望重归故土。而这类将尸体迁回故土安葬的活计,就交由道士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尸体在迁移途中不腐化,术士会将尸体做特殊的处理。首先,道士会将尸体做得僵硬,以便于行走;接着,要给它们穿上特定的服饰,让它们看上去体面一些;最后,赶尸人一般都是组团同行,有些术士会将尸体用绳子系起来,每个尸体间保持一定间距,之后再给尸体额上贴上道家黄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赶尸人通常是在夜间赶路,以清脆的锣声开路。天亮时入栈,并掀开符纸,让尸体靠墙而立。有时因为死者只有一个,所以赶尸人为了方便,也可能会将尸体背在身上赶路,因为是在夜晚行进,这时就会经常被人误以为是僵尸。

第二,历史因素

明末,满人入关时杀伐不断,很多民兵百姓客死他乡。为了将这些尸体运回家乡安葬,这时就有了类似上文提到的赶尸人,其中,以湘西、四川等地的赶尸传说最为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香港是在清朝时期被割据给英国的,这一举措自然激起了民众的愤慨。所以在香港文化中,清朝一直都是被调侃的对象。而僵尸本身就是邪恶、阴冷的象征,所以在许多香港电影中,也会将僵尸做成满清官员的样貌。

第三,视觉效果

从视觉效果来看,清朝官服更符合僵尸这一形象。因为清朝官服颜色偏深,看上去十分刻板,加上清朝官帽与传统汉服有所差别,较为另类,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韵味,更能凸显出僵尸片的恐怖视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僵尸家族》

而像汉、唐这类服饰,本身颜色较浅,而且相对宽松,自带一股浓厚的侠义味道。这样的服饰不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黑暗面,反而会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比如《倩女幽魂》。

第四、历史文学

僵尸起源于明清时,而清朝对僵尸的研究和记录也相对丰富。另外,清朝小说等文学的逐渐兴盛,也给这些民间传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在文本中都以鬼怪的形式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鬼神的臆想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不语

清朝袁枚的《子不语》有很多对僵尸的记载,可谓是一本“僵尸指南”。而香港电影中各种类别的僵尸,多数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原型,因此,僵尸才会穿着清朝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不语

最后,因为清朝作为最后的封建王朝,距今历史并不久远,很多文化和事迹保存的相对完整,所以以清朝为背景拍摄的影视剧是丰富的。为了节约拍摄成本,选择以清朝戏服自然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