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与距离盐山千童镇大约二十里左右,好多亲友也在盐山。童年的时候旧县镇还没有更名,忽然有一天,听说旧县更名为千童,与徐福东渡日本有关系。

由于回家乡,盐山千童是必经之地,京台高速没有通的时候,就更必须穿过千童镇大街了,2011冬还到过千童祠看了一次,里边也比较不整洁,门票还收十元钱,希望现在能修好了。

我虽不是盐山千童人,但也算是乡邻亲戚。特别是旧县镇历史上长期归乐陵管辖,明清设有旧县巡检司,大体相当于山东河北省界检查站,就更对这地有特殊的情感。不揣自己知识的浅薄,查阅古籍方志,写出一点对于千童地名的新论,也可是说是对千童地名的来源的又一种思考,不正确之处,还请各位县邻交流、指正和海涵,探讨出真知,也希望千万不要因为观点不同而相互攻击。

一、千童县是始于公元前202年吗?

当代《盐山县志》把千童县的建立时间定于公元前202年,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了千童,这是毫无任何疑问的。千童是西汉的渤海郡的一个县。但是行政区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汉书所记载的行政区划,是西汉末年公元二年的行政区划,所以各代县志只能说是汉置县,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代。刘邦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是在公元前202年,但不能说千童县就设置于公元前202年。特别是那么多侯国,有明确的封侯时间,能说是公元前202年建国吗?

二、千童城具体位置何在?

《同治盐山县志》把盐山东北的丱兮城作为千童城。

《乾隆乐陵县志》则指乡为县,具体位置说不清楚。

也可以说两部县志,对于千童县城的位置,是说不清楚的。读书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辨析考证,以去伪存真。书是人写的,人写的就可能有错误。

三、第一次把千童与徐福关联起来的是唐《元和郡县志》。此时距徐福东渡已过去了八百多年。

南朝梁陈时期史学家顾野王(519—581年)“抄撰众家之言”精心编著地理书《舆地志》,为集汉魏以后地书之大成,代表当时地学的最高水平。《舆地志》“丱兮城”条下:“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莱仙,因筑此城侨居童男女,号丱兮城,一名千童城。”

元和郡县志记载“饶安县,上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以为县,属渤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后魏属沧州,隋不改”。

首先,这里所述的东汉灵帝改千童为饶安的原因是错误的。饶安一词已见于战国,是恢复古地名,弃用千童县名。“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的说法,是唐朝编者说文解字的附会而已。

其次,“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也很值得怀疑。在《史记》关于徐福东渡多处记载中,均未提及饶安或千童城。

再次,西汉代秦,是因为秦国暴政,为世所不容。西汉建一个县,为什么要把饶安这么一个嘉名改成千童呢?徐福带走这么多儿童,家庭、社会肯定充满了怨恨。

四、从千钟到千童,也许是个误会。

水经注是没有提到秦千童城的,但提到了千鐘侯国。

《水经注》卷九:“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橡沟又东,迳乐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高成县故城南,与枝渎合。枝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为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

请看《史记》图文:

“千鍾,集解徐廣曰:「一作『重』。」索隱曰漢表作重侯,在平原。地理志有重丘也。河間獻王子。四年四月甲午,侯劉搖元年集解一云「劉陰」。元狩二年,侯陰不使人為秋請,有罪,國除。”

这又附带了一个关于千钟侯国与重侯国的疑问。

刘阴系河间献王的儿子,汉武帝的侄子。千鍾侯国存在时间只有四年(公元前124-121年)。每年秋季,诸侯要派人到中央请示述职,不去就是蔑视皇帝必须处罚。

这里的时代背景是诸王与中央皇权的矛盾,汉武帝以主父偃的建议分王子的诸子为侯,是为王子侯。汉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王子侯的名号,是由汉武帝亲自决定的。既有可能以原地名,更可能新赐嘉名。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曰:“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疆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这里的临不是临时的意思,而是临朝听政之意。

钟,繁体写作鍾鐘。由千鐘到千童,地名在传承中发生了变异。过了八百年后,《元和郡县志》对饶安望文生义解释,对千童地名起源也作了附会解释。另外可以举出多个地名变异的例子,比如滳河变异为商河。

五、徐福很忙。

当年的秦朝先哲徐福,多次求仙而东渡,绝不会料到二千多年后中国大陆,有这么多地方研究祭祀。从北起河北省盐山、山东省龙口、徐乡、胶南、江苏省赣榆、徐州、连云港,南至江苏省苏州、昆山、浙江省慈溪、象山,乃至广东沿海、江西临川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地域、多层面、多学科、多视点的研究格局,有数不清纪念馆和研究会。

“士尚名节,俗重信义,颇有淳厚之风。”千童古城,地界齐燕,人文荟萃,河北名镇,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研究历史,借古通今,当然是发展地方文化的好事。也特别希望千童古镇,在弘扬徐福东渡历史文化时,也不要忘记了西汉千鐘侯刘阴。

作者:学军,北京主任律师,溧阳史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多篇历史文化文章。版权所有,希望网友在转载引用时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