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天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牧民群众念好“产业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红卫(中间)入户慰问。图片由本人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更知,你可是今年我们村牛羊出栏最多的牧户啊!”

“这还要感谢你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呢!”

立冬之际,正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牛羊出栏的季节,为了帮助牧民群众顺利出售牛羊,天峻县苏里乡曲尕追村驻村第一书记耿红卫和工作队员提前谋划,协调对接外地农牧企业进村考察,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拓宽销路。

称重、消杀、检疫……一连几天,经过多项流程,曲尕追村的牛羊被销往德令哈、西宁和上海等地。耿红卫高兴地说:“到目前为止,全村已出栏8300余只羊,700余头牛。”

提起耿红卫,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说他是好曼巴(医生),有人说他是村里的“致富兵”,总之,大家认为,自从他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后,村民的日子慢慢变好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干事劲头更足了。

2021年7月,身为天峻县藏医院一科室主任的耿红卫响应组织号召,离开近30年的医务工作岗位,来到离县城256公里外的曲尕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曲尕追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牧业村,耿红卫作为一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蒙古族干部,刚驻村时,语言与环境像两座大山一样挡在了他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红卫组织召开曲尕追村2023年防火保畜工作安排部署会。图片由本人提供

“对村情不了解,加之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一些平常小事仿佛都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耿红卫回忆初到曲尕追村时的场景,“当时,一想到自己的初心和任务,内心就安稳了下来。于是,坚定信心告诉自己,干就对了。”

村党支部书记旦争加看出了耿红卫的“水土不服”,主动为他当起了“翻译官”,带他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每次入户访谈的时候,耿红卫都会给入户家庭的全家老少检查身体,再放一些急救药,如果缺啥药他也会记下来,等下次回县城买齐后再带给村民。

旦争加说:“我长期患有慢性肩周炎、关节炎,每次耿书记见到我,都会给我涂抹一些膏药、做做理疗,村里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都会免费给大家治疗。”

2021年底,在一次防返贫动态监测时,耿红卫走进村民送太日加的家中,发现送太日加的女儿仁青措毛非常机灵,但说话总是支支吾吾不太清楚。问起原因,送太日加告诉耿红卫,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因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一直没去医院看过。

看到送太日加一脸的无奈,耿红卫抱起仁青措毛给她做了个简单的检查,发现她说话不清楚的原因是患有先天性上颚裂。于是,他告诉送太日加这种病是有可能治好的,而且这种病还可以办残疾证,有了残疾证孩子每年都可以领到两千多元的补助。

这个消息让送太日加全家人非常高兴,但一家人会说汉语的只有送太日加一人,耿红卫有些放心不下,便主动带上他们父女俩前往海西州人民医院做伤残鉴定,随后又多次陪同他们往返于西宁市和德令哈市两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协调,耿红卫为仁青措毛成功申请到了北京“嫣然天使基金”,并免费完成了上颚裂修复手术。

耿红卫所做的点点滴滴,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迈过了语言和环境两道“坎儿”后,他深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这就是他工作的重点。

“初到曲尕追村时,村集体经济只有57头牦牛和150只羊,村级账户上仅有43000余元,而且是2018年到2020年三年的全部收益,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年村集体收入只有14000余元。”村党支部力量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成为耿红卫的一块“心病”。他下定决心,要为村里谋划一个特色产业。

为此,他立足村情实际,组织村“两委”多次召开村集体经济专题会,并向发展好的“兄弟”村落“取经”,最终找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采用“村集体+合作社+牧户”的运营模式,养殖具有抗寒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的野血牦牛。

数据显示,依托养殖产业,2021年曲尕追村集体收入达65000余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截至目前, 2023年集体收入达20.3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91元。

一条条山路、一户户牧人家、一页页驻村日志……两年驻村工作一晃而过,随着新一轮驻村干部选派时间的日益临近,耿红卫内心有太多不舍,他说:“那几天,乡亲们送给我的一面面锦旗上的话语在脑海里反复出现,让我在决定去与留的问题上犹豫起来。”

“留下来,继续干!”经过再三考虑,耿红卫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2023年7月,他再次踏上了“第一书记”的征程。“干起乡村振兴工作就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耿红卫说,曲尕追村的不远处就是哈拉湖,湖边有很多石头,今后他想让村民在放牧的同时顺便学习石雕技艺,等旅游旺季大量游客前往哈拉湖游玩的时候,把大家雕刻的石头拿过去出售,相信这又是一条不错的产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