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傅斯年的传记,有这么一段“1950年12月19日,一个寒冷的深冬,时任台大校长的傅斯年,还在灯下赶稿。他身上所着棉袍,早已败絮丛攒,顶不住寒意,冻得瑟瑟发抖。妻子俞大彩看着心酸不已,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回复,“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办的《大陆杂志》赶文章呢,这稿费很重要”。
傅斯年的穷,在当时的台湾不是个案。梅贻琦、蒋梦麟等许多知名学者到台湾都很穷。其实也不是这些学者,可以说,跟老蒋刚到台湾的任何人,当时都很穷。
这穷不是一般的穷,已经到了食不裹腹、衣不保暖的地步。
1949年前后,老蒋感觉到大势已去。他准备的后路之一,就是将上海中央银行国库的黄金运送到台湾。
负责运送黄金的是中央银行行长俞鸿钧。
俞鸿钧分两次运送黄金,第一次运走了大部分。第二次想把剩余的再运走,没想到从台湾回来以后,在上海虹桥机场被汤恩伯的士兵扣了。
被扣的原因,当时的俞鸿钧因和老蒋共进退,老蒋下野他也辞了职,所以证明不了自己是谁,当了汤恩伯手下士兵的俘虏。要不是他机灵,乘人不注意给汤恩伯打了个电话,他最后的任务说不定都无法完成。
俞鸿钧想把剩余的黄金全部运走,但有人提出反对,“俞先生是上海的老市长,在此上海朝不保夕之际,也该为上海市民有所设想。央行存金全部运走,试问上海的市面又将如何维持?”
俞鸿钧因此没有坚持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小部分黄金在上海。
俞鸿钧因抢运黄金有功,被老蒋任命为迁台的中央银行总裁,成了台湾金融的第一大佬。
这批运到台湾的黄金确实发挥了作用,陈诚于1950年6月15日宣布台湾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就是用了这批黄金的一部分。
据俞鸿钧1950年6月7日呈送给蒋介石的一份黄金库存报告,1949年以来运至台湾的纯金数量如下:上海运至共275万两,加上从美国、日本及原置于厦门的纯金,全部共计375.554万余两。
这就是老蒋运到台湾的黄金总数,计375万多两,也就是传说中的老蒋发展台湾的家底。
从俞鸿钧送报的这天起,实际已经消耗了321.254万两,仅剩54.291万两多。
也就是说,老蒋从大陆带去的黄金,不够他使用半年,就几乎没有了。
这些钱,根本没有用到台湾的建设上。
此时涌入台湾的军队人数有60多万人,所需军费,每月最少18万两。
也就是说,剩余的54万多两的黄金,就算全部支付军队,也只能支撑三个月。
黄金告罄,财政处于崩盘的状态,老蒋于6月10日召开财经临时会议,要求各部门设法维持黄金库存,并且下令:“非不得已不再动用”
这说明,老蒋带去的黄金根本不足以作为建设台湾的经费,连发员工的工资都非常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实施了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最先开刀的就是裁减政府工作人员。
从行政、公营事业和军事三方面,共裁减了159893人。按照陈诚的说法“在中国财政史上即使不是绝后的,恐怕也是空前的。”
除了裁员,还有压缩经费支出。
大的压缩我们不再罗列,看一下小的压缩,就能看到财政管控的严格程度:
停止一切不必要之刊物;停止一切不必要之宴会与馈赠;停止一切不必要之视察调查;切实节省文具、纸张、水电等之消耗等等。老蒋确实做到了非必要不花钱的程度。
蒋介石此时在经济上的处境是极为艰难的,黄金将被用尽,美援全面冻结,生产还未恢复。
大陆运到台湾的黄金,没到一年就被老蒋用尽。
台湾这样的经济状况,傅斯年会冻得瑟瑟发抖,就不难理解了。
当董作宾将稿费送到傅宅的时候,傅斯年已因脑溢血病逝。
对于这笔稿费,傅斯年早就有了安排,他对夫人俞大彩说:“董作宾终于同意咱预支一笔稿费了”,拿到钱后,“一半留作家用,一半给我做条棉裤啊,太冷了!”
大陆运去的黄金,连傅斯年的一条棉裤都做不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