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经预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中国是个拥有长达1.8万大陆海岸线的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大海这个国家间实力较量的疆场,就爱好和平的中国而言,巡戈在海洋上的战舰,不仅需要有一招制敌的利器,也更需要保护自身安全的“金钟罩”、“铁布衫”,而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就是末端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了这道防线,军舰就有了护身符。

作为世界难题,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研制生产能力,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更是耗费了了10年时间才研究出近防武器系统。

90年代初,听说中国要研制近防武器系统,美国人不屑地扬言道:

中国人可能搞得定射速够快的加特林机炮,但引导火炮实施拦截的火控雷达系统肯定搞不出来。

然而,不出几年,傲慢的美国人很快被军中女神崔东华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崔东华,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听了她的故事,你由不得不佩服,因为她经常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中科大毕业后,她毅然投身军营

1970年崔东华出生在新疆,从小她就活泼可爱,能歌善舞,是个搞文艺的好苗子。但因为父亲是军工厂的工程师,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崔东华最终爱上了科学,对军事装备尤其感兴趣。她经常向父亲提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学问题,有时父亲也回答不了。

由于天资聪明,又勤思善学,动手能力强,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甚至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

16岁时,一般孩子还在读高中,崔东华却在1986年就考入了知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专业,这个专业当年一共有70多位同学,毕业后有50多位都出了国,留在国内的也都选择了到高薪、舒适、轻松的大单位工作。

崔东华一直是成绩佼佼者,无论选择出国深造还是国内就业,都会有个人人羡慕的好去处,但出人意料的是,崔东华却选择军事研究单位继续深造,她以几近满分的数学成绩考入了我国著名的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成为了一名海军军事科技的研发人员,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在成为我国第一代留苏舰炮专家朱锡斌教授的关门弟子后,居然选择了个最难搞的方向-----“舰炮武器系统外导弹仿真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课题对数学的要求出奇地高,一个微小的错误也会导致整个舰炮的瘫痪。虽然崔东华的数学很好,但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全面研究传统弹丸外弹道模型的基础上,又系统地推导了高速旋转弹丸外弹道的全要素计算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已有弹道模型的仿真精度。经过不断地研究,她发现了一个在以往科研中被忽视的问题:

在抗击运动目标时,作用在小口径高速旋转弹丸上的某个次要力会显著影响弹道特征。

她的这一发现有重大进步意义,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事实上,崔东华在读研期间的这个科研还确实是最轻松的。之后她面对的都是一个比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经受万般磨练,她也成了半个海军

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前身是海军装备研究所,我国海军所有的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可以说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国海军主战装备技术水平的高低。

在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工作,虽然从事的也是科研工作,但和传统的科研领域不一样,崔东华不仅要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埋头苦干,一年中还要抽出几乎一半的时间登上海军战舰出海收集数据。用她的话来说,要想成为海军科研人员,首先得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她自嘲自己也是半个海军。

但上船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搭乘军舰出海和乘坐民用船只体验完全不同,军舰去的往往是远海。

崔东华第一次上舰就晕船,搞得她胆汁都吐出。

而恶劣的卫生条件又是远航中最难以忍受的一件事。在九十年代,舰艇基本是男人的“专属世界”,当时研究院里也只有崔东华一个女生,所以上船之后崔东华遇到的不方便,比其他人更多,以前那些老式舰艇,可能连卫生间等设施都不完备,很多船只的卫生间、洗澡间都只有男用的。

在军舰上,爬上爬下对崔东华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夏天,舰艇温度可以高到四五十度,闷热难当,可作为军人的崔东华还必须穿戴整齐;冬天,海况恶劣,气候多变,海上的寒风渗入骨髓,崔东华只有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冒着刀割般海风,在甲板上工作,她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来对待。

崔东华也坦言,十天半个月不洗澡是常态,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磨练,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研制出来设备总是要到户外去试验的。崔东华亲临的可不仅是船只,还有从南到北的各个实验基地。作为科研人员,只要有需要,她就会亲自参加装备研制所必备的外场试验。从塞北试验场到南海群岛,崔东华在祖国境内纵情地挥洒汗水。

破解世界难题,为军舰穿上了贴身铠甲

随着世界各国反舰导弹的技术进步,很多国家都开始建设海军反导拦截体系。

一般来说,一套完善的反导体系分为近中远三层:

远程防空是海军航空兵驾驶的舰载机负责,中程防空则依靠舰空导弹,近程防空则是舰艇上的对空机炮的任务。

近程武器使用的是高速度的密集的舰载火炮,被称为海军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飞行高度也越来越低,依靠人工操作的对空机炮,就根本无法拦截导弹。

为了解决战舰最后一道防线的空白,苏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利用加特林机炮的高射速,在反舰导弹的来袭路径提前制造一片弹幕,击毁即将命中战舰的导弹,从而率先研制出AK630近防炮。

该炮采用6管30毫米加特林炮设计,射速高达5000发/分,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舰载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AK630大获成功后,各国都开始研究自己的近防炮系统。随着亚音速、超音速的反舰导弹的问世,要计算出攻击路径单靠人脑是不行的,就必须利用火控系统进行测算。这其中就涌现出美制密集阵等一批性自动化程度高、性能优异的近防炮产品。

当然,这只是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有研制生产的能力,因此,他们严格限制禁运这类武器系统,战术决策软件更是武器系统的“密中密”,就算某些国家对外成套出口武器,但这个近程反导模块也是进行过专门的加密。

当时我国近程反导领域是空白。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涉及雷达、光电、火炮、火控、弹药等十多个学科领域,由分布在舰艇不同部位的雷达系统、火控系统和火力系统组合而成。它不仅要有强悍的火力,还需要有精准的探测、跟踪和火控处理能力。当探测雷达发现敌方导弹进入其“视野”,便会迅速锁定目标,并将情报交给“大脑”——精准火控系统进行分析,再由大脑发出指令,指引“手臂”——多管高射速火炮系统,瞬间抛射出成千上万枚“飞镖”,将敌方武力在半路炸毁。

末端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自动决策系统是世界难题,我国海军科研起步较晚,此前并没有研制类似武器的基础,要想搞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难如登天。

美国海军在得知中国也要进行近防炮系统研制后,不屑地表示,这种武器的技术水平远远超出了中国的科研能力。美国是世界科技第一强国,密集阵系统研制成功就足足花费了10年。美国海军很有自信地认为,中国人可能搞得定射速够快的加特林机炮,但引导火炮实施拦截的火控雷达系统肯定搞不出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近防炮项目启动,崔东华和她的团队临危受命。在接受任务后,作为项目总主持人的崔东华,几乎是吃喝睡全在实验室和军舰上。

她们从零起步,光是拿出第一份设计方案,崔东华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数年的时间里,经过艰苦探索,经过上千个作战模式分析,探讨最优的对战方案,以及上万次的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自主的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实现舰炮武器全自动作战指挥,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宛如给军舰穿上了贴身铠甲。

这就是我国大名鼎鼎的730型近防炮系统。

730型近防炮一经问世就超越了美制密集阵系统。730型近防炮是一门7管30毫米转管炮,最高射速高达4300发/分,虽然和美制密集阵相差无几,但美制密集阵的火炮是一门6管20毫米火神机炮,毁伤和730根本没得比,拦截效率也没有730高。730型近防炮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战舰最后一道防线的空缺,通过和红旗10舰空导弹配合,在舰艇最后20公里范围内打造出了一个二层机构反导火力网,极大地提高了战舰在敌方反舰导弹打击下的战时生存能力。

如今该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海军新型舰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崔东华本人也凭借这一研究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12月,崔东华又被评为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当时,评审会对她的评价是:

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研制生产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的能力,崔东华打破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封锁,主持研制了该系统,使武器装备快速反应能力和作战效能有明显提高,现广泛应用于海军新型舰艇,达国际先进水平。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南海更是风高浪急,暗流涌动。但我们仍然能够沐浴和平的阳光,享受着岁月静好的酣畅,这背后是因为我们身后有一批守护神,他们在为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