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有自己明确的战略规划。

一代雄主曹操,自然也不例外。

在发展过程中,曹操一直有着自己明确的战略方向,并根据形势不断调整,最终由弱变强,强而恒强。

创业之前:朦胧的规划

一起起兵反董卓时,曹操与好朋友袁绍曾有过一段经典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绍说:如果大事不成(反董卓),你想去什么地方发展?

曹操问:你的意思呢?

袁绍答: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答: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去哪里都能成事(无所不可)。

这是曹操最初的战略设想。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体现出曹操对创业成功最关键要素的判断:人才,以及驾驭人才的“道”。

有了杰出的人才辅佐,又有了正确的“道”,则“无所不可”。

可以说,“唯才是举”、“法度严明”,这些特点伴随了曹操的一生,也是曹操后来成就大事的关键。

不过,严格来说,这只是非常朦胧的设想。“无所不可”,既是“哪里都行”,也是“还没想好去哪里”,尚没有到落地阶段。

曹操的基础远远不及袁绍,没有资本像袁绍一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挑当初光武帝刘秀的路径去复制,只能“应机变化”。

而一旦“机”来了,曹操的战略就能迅速清晰、落地。

创业之初: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建议发起人:鲍信)

讨董卓之战失利后,曹操去扬州等地募兵,随即到河内,依附袁绍。

此时,鲍信向曹操提出了他的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是“义”。不过,身为盟主的袁绍,因权专利,将来必然又是一个董卓。我们要对付袁绍,现在实力不足呀!不如“可规大河以南,以待其变”。

“太祖善之”。曹操答应了。

鲍信之策,包含了两层意思。

1、不要和袁绍混了,但又要继续保持与袁绍的合作关系。

2、向大河以南发展,获取根据地。

确立此战略后,曹操先借讨伐黑山军的机会进据东郡,获取第一块根据地。此后,又在青州黄巾杀兖州刺史刘岱后,在陈宫、鲍信的支持下入主兖州。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在东郡作战,还是击败袁术、陶谦的进犯,稳定兖州的过程中,盟友(大哥)袁绍都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如此,曹操成为割据一州的群雄一员,获取了第一桶金。

创业困难期:先定兖州,次取淮、泗(建议人:荀彧、程昱)

此后,曹操逐渐壮大,并东讨陶谦,连战连胜,有迅速夺取徐州的样子。

然而,关键时刻,老朋友张邈、陈宫,背叛了曹操,引吕布入兖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回师兖州,在濮阳与吕布作战不利,退回后,兵力只剩万余,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地。

最困难的时候,曹操甚至动摇过,想过要重新依附袁绍,后来被程昱、荀彧劝阻。

在经过调整后,曹操元气渐渐恢复,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看起来,要驱逐吕布仍然还要费不少力气。

此时,徐州陶谦去世,刘备上位。

曹操认为:不如趁刘备立足未稳,先取徐州,然后再回头来对付吕布。

关键时刻,荀彧提出了“深根固本”论,即还是要把兖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为根本,再图发展,否则,攻徐州难克,吕布袭其后,后果不堪设想!

随即,荀彧提出的发展方略是:先平定兖州;兖州平定后,也不急着去打徐州,而是南联刘繇,共讨袁术,进军淮、泗。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坚决在兖州打,终于在数月后驱逐了吕布,安定了兖州。

随后,曹操又趁胜进军豫州,击败了当地依附袁术的小割据势力,控制了豫州。

如此,曹操不但收复了兖州,还成为据说兖州、豫州两州之地的强大势力。

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开始:足兵足食(建议发起人:毛玠、韩浩、任峻)

早在曹操刚刚取得兖州时,毛玠就提出了:“奉天子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矣”。

曹操深以为然,但因战事频繁,直到平定吕布、 张邈之乱后,曹操才认真开始推行此策。

在发展经济上,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推行屯田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屯田之策的推行,使曹操变得与众不同。

当时,天下普遍缺粮。

强大的袁绍、袁术也不例外。袁绍军常常靠吃桑椹度日,袁术军则常靠吃蒲蠃支撑。

而群雄解决军粮的方法,大多为劫掠。而曹操通过屯田,发展农业,使其“足兵马足食”,更为强大。

占据道义高地: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曹洪)

兴办屯田使曹操在经济上与众不同,而“奉天子以令不臣”则使曹操在政治上又占据高地。

前面提到,毛玠提出的思想,除发展经济外,更前面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不过,当时“奉天子以令不臣”,主要是指恢复与朝廷的关系,争取朝廷的认可(反董卓之战开始后,关东群雄多与朝廷不联络),以此安定在兖州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曹操一进入兖州,就派人恢复了与朝廷的联络,争取恢复关系。至于控制天子,当时天子在关中,曹操尚不具备控制的机会和能力。

196年,在献帝逃出关中后,逃到了洛阳,距离曹操控制的地区很近。

荀彧敏锐地观察到机会:应该奉迎主上,顺从民望,号令天下。

当时,曹营大多数人不怎么热心,只有荀彧、曹洪坚决主张迎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采纳荀彧、曹洪的建议,经过一系列操作后,迎天子到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此,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高地。

关键的调整:备战袁绍(建议人:郭嘉)

曹操创业过程中,一直采取的是依附袁绍的策略。

然而,随着曹操控制兖州、豫州,又挟持天子,他与袁绍的关系已经是“竞争大于合作”,渐渐敌对。

曹操虽早就对袁绍不满,但此时仍然缺乏信心。

190年正月,郭嘉到来,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首先,曹公不要怕袁绍!

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鼓励曹操做好与袁绍开战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郭嘉又提出:要准备与袁绍决战,首先就是要解决掉吕布!

此时的情况是:袁绍与曹操渐渐敌对,但仍然没有翻脸。袁绍在与公孙瓒的竞争中已经占据优势,但仍没有讨灭公孙瓒;曹操处“四战之地”,但群雄没有联合对他。

群雄之中,纵横淮泗的吕布,是群雄中倾略性最强,且距离最近的一个,是心腹之患!

因此,曹操应集中精力讨灭吕布,然后才能准备与袁绍的决战。

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平定吕布后,与袁绍决战,打赢了官渡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渡之战后:集中力量,先取河北(建议人:荀彧)

官渡之战,曹军大胜。

此时的态势是:袁绍军暂时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但是,其仍然坐拥四州之地和庞大的军队,其实力仍然强过曹操。

此时,曹操对北上进取河北仍然缺乏信心,他的设想是:趁袁绍不能南下,集中力量向南方扩张。

曹操先是趁孙权新立而取江东,后又考虑要先征服刘表。

荀彧则提出:袁绍虽然还很强大,但遭遇惨败,部下离心,应该趁机进讨!如果背对他们,南下江汉,那袁绍喘过气来,趁机从后面打来,我们就完蛋了!

曹操如梦初醒,决心先取河北,讨灭袁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兖州之战时,曹操想过要先取徐州;此时,曹操又想先打刘表、孙策···两次危险的想法,都是荀彧劝阻的,荀彧确实配得上这个“王佐”的称号。

赤壁之战后:抢占中间地带(曹操)

平定河北后,曹操本有机会一举平定天下。

当时,贾诩建议曹操不要急着下江东,而应先安定荆州,然后再徐图。

曹操不听,结果赤壁一战而败。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基本上被消灭干净,完全失去了与东吴争夺制江权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以孙刘的实力,要北上攻曹公也是很困难的。

因此,与孙权、刘备一样,曹操也将发展重点调整为“抢占中间地带”(英雄所见略同!)

而对于孙权、刘备,则“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岔,诚所谓胜而战,知难而退”(《三国志.孙资传》)。

赤壁之战后,曹操控制了关中、陇右,甚至一度占领了汉中,稳固了在北方的统治。

而另一方面,在形势不利时,迁徙汉中、淮南人民,制造“无人区”,增加了孙刘北伐的难度。

如此,曹操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又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

难以想象,如果在这些战略决策中,如果曹操作出不同的选择,那将会是怎么样的后果。(比如在击败吕布前先去打徐州;又比如在平定河北前跑去打江东,或者让其他英雄先控制了天子)

所以,曹操能统一北方,与其正确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能采纳贾诩的战略,稳步推进,那么,曹操是不是就更有机会统一天下呢?

历史,不容假设。

咱们能做的,当然不是替古人扼腕叹息,而是从中吸取前人做决策的思路和方法,以利实务了!

祝君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