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1月27日,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打击群驶入波斯湾。伊朗派出无人机直接掠过航母编队正上方,并向美国舰队发出警告,要求所有为航母护航的直升机降落,不许升空,美军则“乖巧”地听从了警告。而这也再次印证了“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真理。

在巴以冲突爆发后到11月14日,胡塞武装对中东的美军基地发动了56轮袭击行动,造成至少60名美方人员受伤。对于美军基地遭袭击事件,美国是三缄其口,丝毫没有拿出“杀威棒”对胡塞武装进行打击的意思。

而这背后所表现出的,就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实力已经出现了衰退,以及美国的中东战略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美国在中东实力的衰弱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大力推动“印太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航母

众所周知,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将中国视为全球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全面崛起,让美国的全球霸权出现了不稳。因此美国的决策层不惜削减中东的力量,转而将主要目光投向印太地区,以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

2021年,是一个关键性时间节点,因为这一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降到了冷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对此白宫和美国军方都心知肚明。但中东作为石油美元霸权的核心,美国显然也不会轻易放弃中东,所以美国找到了一个全新方式完成中东地缘格局的重新平衡,那就是让恐怖主义和各类武装组织在中东的野蛮发展,以避免其他国家趁虚而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本身也是美国实力下降的直接表现,无法继续维持在中东超强实力,只能退而求其次。

而巴以冲突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衡,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正在让穆斯林阿拉伯国家拥有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这种目标会导致美国此前在中东的布局破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倒行逆施,推动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向耶路撒冷的迁移,甚至承认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的合法性。另一边,美国又在推翻“两国方案”的基础上,推出新的“中东和平”方案。

拜登上台后,虽然美国承认了“两国方案”,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约束以色列的领土扩张行动,这也导致美国未能作为真正的“裁判”去调停巴以冲突,反而在不断激化巴以矛盾。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美国中东战略的矛盾性。美国在中东主要有2个核心利益,一是维持以色列的继续存在,作为其介入中东事务,维持中东平衡的楔子;另一个是将中东产油国牢牢控制在手中,保证石油美元霸权体系的稳定。随着特朗普时代,美国全面展开对华围堵,美国中东战略的优先级被推后,甚至被边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巴以问题上,美国也采取了一种更加激进的做法,坚定地支持以色列极右翼政府,这也是导致这些年来大大小小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之所以美国采取这种策略,是因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后,其需要保持在中东地区的介入能力,而以色列就是这块跳板,所以美国希望牺牲部分阿拉伯人的利益,来换取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战略上的配合与支持。

另一方面,美元的锚定物就是石油,在下一个美元锚定物没出现之前,美国依旧要维持对中东主要产油国的控制。

巴以冲突,正好就卡在美国中东两大战略的中间位置,美国既想要维持与以色列的关系,但同样也不希望与中东国家反目。所以在这一轮巴以冲突上,美国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自卫权,打击哈马斯,甚至增派海军部署中东,威慑伊朗等国。另一方面美国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布林肯多次跑到以色列,要求内塔尼亚胡放弃在加沙的地面军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比如推出了“亚伯拉罕协议”,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顾及“两国方案”,导致巴以冲突在中东一系列问题上被边缘化,这也是导致此轮巴以冲突如此激烈的原因。

而随着巴以冲突的爆发,美国在中东构建的全新的“新中东”的战略构想已经失败,也是美国在中东战略上的彻底失败。在巴以冲突发展到如此地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个是美国被迫减少在中东的战略投入,而美国为了维持美元霸权又必须维持对中东的战略影响力。另一个是美国在综合国力已经进入相对衰退的情况下,美国已经逐渐丧失继续在中东塑造主动战略的动因,美国现在几乎所有关于中东的决策都是被动性应对。

这也很好解释了美军航母在波斯湾表现“乖巧”,主要就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美国在面对伊朗的警告威胁时,都表现得如此谨慎,这也说明美国的确正在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