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作为一座世界级文化名山,独特的文化是它区别于其他名山的重要标志。在素有云中山城之称的牯岭镇上,有一座掩映在流泉松柏间被人们称为“云中书屋”的庐山图书馆,便能真实地体现出这份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说它是书屋,是因为庐山图书馆与其他地方的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从它的创建与发展,到现在保留的状况,都与风云变幻的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庐山图书馆的创建与存在,既有文化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政治使然。

创建于1934年7月的庐山图书馆,原本是一座由国民政府兴办起来专供军政官员使用的图书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还在此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谈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庐山图书馆也随之迁移到河东路463号,并开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但馆内的藏书仍以外国教会创建的牯岭图书馆和国民政府创立的庐山图书馆中的书籍为主。

走进这座云遮雾障的书屋中,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望着那厚厚实实的书籍,想着它们曾经来去匆匆的主人,很难想象当初侵入庐山的西洋文明,是如何在时光的洗沥中被深深融入到庐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书籍的主人一个个远离这里,只有这些书籍像松籽一样散落在大山深处,如许多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故事,在现代的文明中传递,但每一个来到庐山,来到这里的游人,触摸这些散发着潮湿气息的书籍时,仍能感受到一种历史深处的疼痛。

在馆藏的三万多册外文原版图书中,绝大部分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英美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教育和宗教方面的书籍。其中的1929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及1872年美国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外都极为少见。

此外,在馆藏的六万多册线装古籍图书中,有清朝时期的地方志400多部,精刻明清别集100多部,明清以及国民时期的佛教著作300多部,堪称图书中的精品。

在充满岚气山光的书屋内,很难气定神闲地拿起一本平时难得一见的书来静读。置身其中,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心灵震撼,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流泉飞瀑与松柏冰淞,以及这座掩映在绿荫浓雾中的书屋和这书屋中的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某种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支撑起整座庐山,塑造了庐山与众不同的韵味和独特气质,并使之浓缩在这简朴典雅的书屋之内。

人和人的遇合是缘分,人和书的遇合也是缘分。在庐山图书馆内珍藏的这些书籍中,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心境阅读过,每一本书都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1994年,有一个曾经在牯岭学校读书的美国老人,就在这里发现了自己五十年前借阅过的一本外文书籍。老人抚书思昔,人事全非,重游庐山,却寻找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书屋内与这些外文书籍和古代线装书相媲美的是一套新购置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这套装潢典雅,洵为大观的丛书,共一千二百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可以说,庐山的摩崖石刻,诗文政论,文人典故与这馆藏的书籍,共同形成了在文化上完全统一的庐山风格,这在天下的名山之中,庐山这种独特的、统一的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庐山图书馆那洋洋大观、中西合璧的书籍中,那些珍贵的外文书籍,如果不是文化入侵而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到庐山并永久的保存下去,那么,庐山文明的这道风景线,一定会更加灿烂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