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后周都城开封弥漫着久违的烟火气,一切的美好,好似昨日沉醉,无论时局再怎么战乱,百姓的日子依然还在继续,春节依然还是要庆祝一番。

只是对于朝廷重臣而言,他们可不能甩下沉重的担子去过节。

尤其是宰相范质还接到了来自边关的紧急军报,这更让他如坐针毡,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这还是他当政之后遇到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想都没想就派赵匡胤率领诸军北上,结果仗不仅没有打,连带着小皇帝柴宗训都被拉下了马。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被热情的将领士兵们拥戴着当了皇帝,中国历史就此进入赵宋时代。

只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王朝,尤其是到了北宋后期,竟然能被游牧民族吊着打,这份屈辱倒惹起了不少人的指责,认为大宋从建国之初就注定了积贫积弱结局。

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北宋前期十分强大,足以傲视全球,东京梦华能与日月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封建王朝的寿命总是有限,北宋后期的积贫积弱也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北宋朝廷的国策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各方面的矛盾,所有的一切不利因素聚焦在一起,最终将大宋王朝推向了无底深渊。

社会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权者面对矛盾时依然自诩良好,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化解矛盾。

量变引起质变,矛盾的积累最终会倾覆一个国家,但如果在矛盾的积累中,有人能站出来解决问题,那么质变的速度就会大大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就是宋朝站出来的那个人,他因实施变法而备受褒扬,但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却用了12个字对他进行了贬低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北宋的三冗

每个朝代的立国之初所面临的环境都不一样,而开国君主又各有各的特点和顾虑,这就导致他们在制定治国政策的时候很有针对性。

赵匡胤最大的顾虑就是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身为武将出身的他,深刻明白自己是如何坐上皇帝位子的,为了防止有人会走同他一样的路子,他就必须采取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北宋立国之初,便收归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政治上便采用了文人治国,军事上则实施守内虚外,这种策略乍一看确实能够维护中央集权的权威,但忽略了大环境的变化。

当游牧民族强势起来之后,“虚外”的政策就会如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后引起的连锁反应,根本无法及时制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分化和削弱官员的权力,宋朝还实施了一职多官,最开始多官还有定数,但从宋真宗之后,朝廷官员越来越多,定数则一再被增加,而多数官员又贪婪权力,久而久之,就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即冗官

在北宋统治者意识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后,为了抵御他们南侵,在宋初就开始实行“养兵”政策,之后的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尽可能扩充士兵数量,但又实行“更戍法”,使得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至于士兵多而不精,战斗力一直提不上去,即冗兵。

官员也好,士兵也罢,这些人可都要吃国家的财政,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官、兵数量激增,农民的数量自然会变少,一增一减之下,是北宋财政的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最终又形成了冗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者又相互影响,牢牢不可分割,最终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到了宋仁宗时期,社会矛盾已是十分尖锐。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横空出世,为北宋点燃了希望之火,只是宋仁宗并不待见王安石,更不想拿着这把手术刀来为国家治病。

所以,王安石落寞地当了很多年的小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宋神宗即位之后,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再不做出改变,国家将走向覆灭,他决心为大宋动动刀子,志在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于是便启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轰轰烈烈地主持变法,一场席卷了中原大地的革新,就此拉开序幕。

王安石很有思想主张,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相继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行法等等。

这些新法内容在北宋掀起了一阵飓风,将社会的方方面面尽皆席卷,如同一把快刀,在乱麻中挥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的变法前前后后实施了将近十五年的光景,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也因此得到了扭转,北宋王朝的综合国力实现了一次重大跨越。

这种跨越终究是短暂的,王安石变法的无疾而终,也并不单单是因为他动了保守派的“蛋糕”。

毛主席评价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只有北宋朝堂上对变法充满了抵制,在百姓之中,变法是很受欢迎的。

其实这种印象和现实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普通百姓也“深受其害”,甚至出现了扰民、损民的严重后果,这也是为何王安石变法走不长远的重要因素。

我们就拿两个新法来做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役法,乍一看就免除百姓劳役的办法,但实际上百姓对此叫苦不迭,因为要想免役就得缴纳免役钱,就连担水、理发、茶贩等小买卖只要不交免役钱就不准经营,在执行的过程中免役钱越来越重,重到百姓宁愿去服役。

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强兵的重要手段,即十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忙时保丁耕座,农闲时保丁军训,但实施起来之后,保甲法就变了味道。

在推行的过程中,社会上中流砥柱的保丁就面临着供养军队高额税赋和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以至于百姓想到了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甚至还出现了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府前闹事的恶性事件。

所以王安石变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弊端,确切地说,王安石太理想化了,正如毛主席评价王安石那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毛主席这仅仅12个字的贬低评价,不仅道出了王安石变法的想当然,而且揭露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可谓一阵见血。

是啊,王安石终究没能彻底认清北宋所面临复杂局势,他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变法是为了国家好,为了百姓好,但脱离了社会现实,却为国家和百姓扣上了一个新的枷锁。

保守派之所以能遏制新法,逼迫王安石下台,根源也出在这里,毕竟宋朝政治生态已经在变法之后也急剧走向了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