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又到了秋日健身的好时候。这两天,一片藏在小巷子里的门球场开始热闹起来。

这里是100多位退休老人秋日锻炼的好去处,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在日复一日锻炼中,不知不觉与门球场共度了34年光阴。近日,一位95岁的门球球员更是写下了一首诗,记录记忆中的门球岁月。

“岁月匆匆卅四年,悠悠业绩赞语虔!社区球场称首建,民间健体著先鞭。几多球友经磨练,无数新人乐技研……”11月15日,在苏州市姑苏区二郎巷深处,记者见到了90多岁的杨作铭,他一边打着门球,一边念着自己作的诗,更将这300多平方米门球场的故事,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4年前刮起一股门球风

古城小巷里建起沙土门球场

二郎巷门球场位于二郎巷54号,在整条巷子的中间位置。作为江苏省第一个社区门球场,苏州市门球运动的发源地、根据地,二郎巷门球场有着34年的辉煌历程。“1989年,一些离退休人员聚在一起,办起了门球场。”杨作铭回忆说,当时二郎巷附近的退休人员比较多,大家伙都想赶赶新潮,就和当时的二郎巷居委会商量,在巷子里的空地上新建一个门球场,“门球场标准、门球怎么打、比赛规则等,都是大家一点点从书里看来的。”

初建的门球场十分简陋,在附近老人印象中,门球场虽是沙子地,但每天都会有不少老人前去学习、观摩如何打门球。“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民健身运动开始兴盛,门球作为一项能够锻炼思维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的老年体育运动,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杨作铭说,虽然场地简陋,但是给那时候的退休老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老人齐上阵

捐款献力改造“共同的家”

随着门球运动的兴起,苏州市专业的门球场地越来越多,爱好门球的市民也越来越多。“而二郎巷门球场一直是门球教练培训的场地之一。有关部门也多次对其进行改造翻新。”姑苏区双塔街道二郎巷门球协会会长史家放告诉记者,这些年,姑苏区门球协会二郎巷分会成立了“行动支部”,爱好门球的老党员把门球场当作自己的家,主动承担了场地环境卫生和草坪维护保养工作,实行包干和轮值,使门球场的管理基本实现了队员自治。

据了解,二郎巷门球场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对外开放,经常活动共有8支球队,所有喜欢门球的居民也都可以进场练球。然而,长时间的使用和磨损,导致门球场多处设施破损,草坪出现严重的退化问题。“2019年,我们商量着要对门球场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史家放说,杨作铭带头捐款2万元,十几位门球队员你3000我5000,总共凑满了6万元。“为了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门球场改造现场施工也都是这些‘老家伙’自己上,抹水泥、翻土,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这次翻新,二郎巷门球场不仅拥有了符合国际竞赛标准的绿茵草坪,还有剪影手绘墙、充满人性化的挂钩,为更多的社区居民提供了锻炼好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耄耋老人追忆运动热情

34年门球情怀藏进七言律诗

近日,这片门球场再次成为焦点,史家放获得2023年苏州老年健康达人称号,门球队员们都很高兴。“门球是一项比较冷门的运动,但在二郎巷,几乎人人都知道门球,都愿意学习门球,”史家放说,这几年,这处门球场的功能逐渐多元,爱好运动的老人前来锻炼身体,社区举办重阳节、元宵节等活动,每年还有定期的专业门球赛……

二郎巷社区党委书记陈怡告诉记者,作为苏州市最早的门球专业场地,二郎巷门球场对于很多老一辈的门球爱好者来说,有着很深的记忆。“在门球场建成34周年之际,杨作铭先生再为这片场地写下七律《二郎巷门球赞》,更是表达了他对这里的深厚情感和对门球事业的热切期望。”陈怡说,也正是因为门球场承载了大家伙的共同记忆,所以社区将很多活动都放在了这片绿地上,“在自己建造的门球场上充实晚年生活,很多居民都从心底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