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号“朋友圈”再扩容,代表中国文化与克罗地亚进行文化交流

海洋能源、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蓝色途径”。11月26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区人民政府承办“绿色引领,碳索未来”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泰兴博物馆代表中国文化出海文化IP,对克罗地亚国家博物馆进行泰兴号古瓷器捐赠。

泰兴号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交流

11月26日,中国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克罗地亚日现场

11月26日,泰兴博物馆代表中国文化对克罗地亚国家博物馆进行泰兴号古瓷器捐赠

11月26日上午在论坛上,主办方与克罗地亚举办“克罗地亚日”主题馆开馆仪式。同时,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泰兴博物馆代表中国文化出海文化IP,对克罗地亚国家博物馆进行泰兴号古瓷器捐赠仪式。据悉,此次克罗地亚派遣了前总统梅西奇为首的庞大代表团,包括克罗地亚驻中大使、能源部长,旅游部长等一行20人左右参加此次活动。

而早在700年前,克罗地亚航海家马可波罗曾到达过泰兴号当年启航的中国福建,进行友好联商,而这次大会也是两国之间共同推动文化发展的盛会,特邀中国文物局携手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式的历史时刻!

一艘泰兴号五部近代史

11月27日,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向到访的克罗地亚代表团介绍泰兴号

“泰兴号”是我国清代的一艘对外贸易商船,1822年1月从厦门港出发,为避强季风而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1999年5月,由一家国际打捞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并捞获了20万余件中国清代瓷器。2018年 11月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泮庐集团从英国贵金属公司一次性买断了12万余件“泰兴号”沉船的瓷器,这批随着“泰兴号”商船沉入海底,在国外“颠沛流离”的国宝,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此前,“泰兴号”沉船瓷器曾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泰兴号的出水文物,反映了200多年前中国的造船业、陶瓷业、航海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印证了当时中国海洋贸易系统的强盛、海洋疆域的辽阔,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泰兴号的古代瓷器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世界认识中国从陶瓷开始,德化是著名的世界陶瓷之都,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古代德化窑以出口贸易为主,传世精品众多,享誉全世界。

泰兴号将向世界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11月27日,克罗地亚代表团到访泰兴馆

2021年,郑长来先生捐赠的泰兴号德化青花瓷作为稀缺历史文物,为德化窑遗址成功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而外,郑长来先生还应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机构进行了无偿捐赠,并举办了多场重量级的研讨会和大型展览,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泰兴号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捐赠邀请纷至沓来。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泰兴号的特殊价值,泰兴号国际集团计划做出更多捐赠,将逐步入藏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有条件的博物馆,让这批珍贵文物作为中华文化大使,为世界海洋贸易事业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多贡献。泰兴号所代表的特色海洋文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其独特的国际化背景更是蕴含着巨大商机。

海洋文化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蓝色途径”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

泰兴号立足中国海洋文化,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纽带,链接全球高端资源,倾力打造泰兴号国际海洋文化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开放、共享的事业平台,为合作伙伴创造高价值;最终形成共同的利益链,一起成就广阔的事业前景。

泰兴号将以史实为主要题材,按照产业园+文旅体验+科教基地+交易平台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蓝色途径”;深度发掘和复兴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带动更多更高层次的产学研国际交流,成为汇集全球友人的贸易合作聚集地、中外游客的必经打卡地和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添新动力,助推中华海洋文化走向全世界。大航海的记忆和豪情仍然回荡在耳边,世界在召唤更伟大的海洋贸易时代来临,泰兴号国际集团将忠实践行国家海洋战略!

忆往昔,看今朝,启未来,为大国海洋文化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郑长来先生简言

郑长来先生是中国泮庐集团董事长/总裁,他以巨资向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购买了12万件从1822年沉没的中国泰兴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精选德化青花瓷。
谈及其购买的意图和意义时,他说:泰兴号发难距今200年,今天在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已取得举世公认的强国地位,我就是要通过12万件国宝精品让全世界的人重新认识1822年发生在中国南海的泰兴号海难事件,重新定位中国人在世界海洋开发史上忽略的丰功伟绩。泰兴号沉船事故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直接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而南海航线是中国人最早开辟的自由航道:说明中国在200年前就能造当时最先进的船;更昭示了当今在中国倡导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与历史顺对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达了沿线各国人民古已有之的共同美好心愿。泰兴号沉船事故是当时最大的海难,堪比泰坦尼克号,应建立国家级的泰兴号沉船博物馆,开展泰兴号事故及相关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研究,让泰兴号上中国的无名罹难者魂归故里,让几百年来勇敢地走出国门去探索世界的中国人永载史册。

“泰兴号”发现与打捞

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控制了印尼Gaspar地区的贸易,他们派出了很多条大的木帆船出海,满载货物,船上还载了很多乘客。

“泰兴号”商船1822年1月(道光二年)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为避海盗抢掠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直到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并捞获了35万件中国清代瓷器。

此项工作在澳大利亚寻宝者迈克指导下顺利地开展,一位英国海洋史学家(Nigel Pickford)支持。Nigel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图书馆里一本鲜为人知的参考书中发现了一起航海事故的记录。

这本书里写着:一艘中国大帆船触礁,船上的部分人到达Gaspar岛,其他被发现漂浮在船体残骸上的人被来自加尔各答的船只救了起来,那个时候的大帆船很有可能满载黄金或陶瓷。迈克和队员们在暗礁和Gaspar岛之间155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域展开搜索。最终他们发现了数目如此庞大的中国陶瓷品。Nigel通过分析书籍数据得知沉船的时间在1817年至1827年之间。他在英国报馆查询到1822年5月31日的Calcutta期刊上写一艘巨大中国帆船的沉没,期刊描述了当时的惨烈状況和巨大死亡人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图书馆和博物馆,Nigel发现该艘帆船应该被称作泰兴号(TskSing)或新星号。

古代中国的航海人在这一地区留下的影响无处不在,这里的海底无处不有中国人留下的遗物。这就足以证明几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是南中国海及周边广阔海域最早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