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一角

匾额是中华民俗文化精品,它融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极高价值。在西安市鄠邑区,就有一座专题展示匾额艺术的博物馆——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这里收藏陈列着300多件珍贵匾额艺术品,虽然还未正式开馆,已经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提前“探馆”。

从乡间村镇收集抢救珍贵匾额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余下街道,是西安一座专题展示匾额艺术的博物馆。

“贤同孟母”“春风化雨”“孝弟力田”……走进博物馆,一块块布满历史印记的匾额迎面而来,表达着义理,诉说着情感。据讲解员介绍,博物馆共收藏匾额近500块,受地方限制,现陈列展示出的有300多块。这些匾额基本都是馆长张金平先生历时十载,从关中乡间村镇的普通人家收集抢救而来。所展匾额年代跨度久,从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都有,历史特点鲜明,其中不乏于右任等一些名人题字的匾额。

根据藏品年代、内容等,展厅分为额篇、堂号篇、科考篇、节孝篇、德望篇、鄠邑篇等,透过漆迹斑驳的书写内容,参观者可以窥见相应时期关中地区的民俗和书法艺术特色。许多匾额上还刻着精致的万字纹、寿字纹、缠枝花纹等。

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匾额文化

匾额博物馆不仅收藏着珍贵展品,也承载着张金平对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执着情怀。

“让当下的人民群众了解我们曾经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我创建匾额馆的初衷。”匾额博物馆馆长张金平先生介绍道,匾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含了历史、地理、书法、篆刻、名人等元素,也是中国“家文化”的深刻体现,却一度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保护。在他收藏前,这些匾额有的被当作床板,有的被做成柜门、狗窝。更有甚者,一个皇帝御赐的斗匾却被农村大妈当作猪槽使用,待张金平收藏清洗后,匾额内书的“恩荣寿世”四个字才得以重见天日。“我没有过度清洗‘猪槽’,还保留着猪食的痕迹,我希望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而这些也促使我加速了收藏保护匾额的步伐!” 张金平说。

目前,博物馆已落成,并在不断完善,计划将于明年正式开馆。张金平期待,通过他的收藏和保护,能有更多人、更多孩子了解我们曾经深厚的“匾额文化”,在驻足凝视、对话历史中,律己正身,有所收获。 文/图 记者 薛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