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冷战时代最优秀的政治战略家之一,他是中美和解的主要操刀手。

在这场二十世纪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中,基辛格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纵横捭阖,长袖善舞,几乎没有付出任何政治代价,就瓦解了美国最强大的敌人:中苏同盟,为几十年后美国重新登顶世界扫清了最主要的障碍。

只此一项,基辛格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政治史。

一,国势艰难,中美战略接近。

很多人说中美和解是“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的功劳,其实这并不全面。

“乒乓外交”只是事件推进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中美两国的政治家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

美国是不是中国最主要的敌人?中国是不是美国最主要的敌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以前,这两个问题都是没有疑问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接连兵戎相见,长期的反华和反帝宣传,让中美两国都理所当然地将彼此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虽然双方保留了一部分低级别的沟通渠道,但高规格的官方联系根本没有建立,两国彼此对骂,对于推进关系正常化也缺乏内在动力。

虽然那段时间中苏关系恶化,但美国对于中苏关系到底恶化到了什么程度并没有把握,是意识形态纠纷、是国家利益冲突、还是两国全面对抗?美国并没有清晰的判断。

因此,在肯尼迪政府后期、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依然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拒绝对华和解。

中国虽然与苏联关系交恶,但毕竟中苏是共同的意识形态,共同的社会主义阵营,还有过历经血火考验的革命友谊。

在中国政府的战略判断中,美国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敌人,缓和对美关系以牵制苏联并没有被纳入考虑范围。

但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和铁列克提冲突改变了这一切。

3月,中苏两军在黑龙江省虎林市珍宝岛大规模开火,震惊世界。

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行38人的边防巡逻武装,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铁列克提中苏边境附近巡逻时,遭到苏军重装部队围攻后全部阵亡,再度震惊世界。

这两件事情同时改变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战略判断。

在美国看来,

珍宝岛冲突、铁列克提冲突及其后续影响,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彻底走向了决裂,短期内再无转圜可能。

而苏联勃涅日涅夫政府上台后,一改其前任在国际政治中的保守政策,主动出击,向美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美国在越南战争陷入泥潭,急于脱身,中国正是北越的主要支持方。

这一切,都让美国政治家意识到,争取中国是一件有可能做到、并且有着巨大现实利益的事情。

1969年1月底,通过中央情报局在波兰获取的情报,尼克松政府首先确认,“目前中国的反苏态度甚于反美意志”。

铁列克提冲突后,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认定,坐视中国现政权在苏联的打击下崩溃,苏中分歧将再也无法被美国利用,美国将处于失衡、被动的战略态势。

基于“与相对更弱一方而不是与更强者进行联合才是更好选择”的基本判断,基辛格决定借力打力,促使美苏中战略三角的运筹方向朝着利于美国的轨道演变。

基辛格强调,“美国在公开场合应对中苏分歧中立,但在实际层面则要偏向中国”;对华战略需要进一步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从中推敲出既能使苏联让步、又不伤害美苏关系根基的办法。

同样,中苏边境的军事冲突也让中国政府极为震惊。

中苏毕竟是曾经的盟友,两国一起打过朝鲜战争,虽然意识形态有分歧,但与苏联发生直接战争,并不是中国领导人想看到的。

但边境的直接军事冲突改变了这一切。

特别是苏联此后大举调兵遣将,用核武器威胁中国,中国政府再也不敢信任苏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中央领导人紧急疏散到各地,“三线建设”大规模开启,北部边境解放军进入临战状态,中共已经做好了打核战争的准备。

如此严峻的形势,让中国政府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判断:

美国在越南的战争难以为继,在与苏联争霸中也处于下风,战略收缩势在必行,美国没有力量侵略中国,苏联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威胁。

与美国改善关系以制衡苏联,就成为了中国领导人新的战略考量。

1970年10月1日,新中国21周年国庆庆典,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了观礼台,中方向美方发出了明确的改善关系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政府接收到了中方的信号,由此双方开始了一系列秘密交往。

但是,两国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中美接近,苏联怎么办?

二,绞尽脑汁,中美应对苏联。

中美两国接近,将不利于苏联,这是谁都看得清楚的事情。

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不愿意因为此事而恶化与苏联的关系,倘若如此,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么大的事情,想瞒住苏联肯定是不行的,既办不到,也没必要。

那到底该以什么样的理由去说服苏联接受、最起码是不强硬反对中美和解呢?这就非常考验政治智慧了!

幸好,此时中美两国都有大政治家,他们找到了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日本。

中美和解不是为了反苏,而是为了抗日。

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事实上,美国正是这样向苏联解释的。

那段时间中苏关系紧张,高层联系渠道断绝,可美国与苏联的联系渠道非常紧密。

基辛格此时展现出了极其精明的政治智慧。

他采取了对苏联完全敞开大门的策略,凡有任何风吹草动,美国政府必向苏联政府通报,事无巨细反反复复解释,生怕苏联政府误会。

中国政府也非常配合,在与美国的会谈中基本不涉及中苏关系、苏美关系问题,只谈日本、越南和台湾。

1971年9月30日,基辛格与来访的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时,信誓旦旦地讲道:为了证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并无针对苏联的意图,对于将来美中关系发展中可能发生的、莫斯科非常感兴趣的一些重大事件,尼克松总统愿意事先秘密地向苏联领导人进行通报”。

基辛格秘密访华后刚刚回到美国,他马上就约见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通报访问情况。

基辛格说,他从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得到的“强烈的印象”是,“相比苏联来说, 中国人现在更加担心日本。对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非常紧张。他们相信,日本暗藏着一股潜在的复仇情绪,这种情绪非常强烈。并且,他们显然很担心日本成为一个核大国。相应地,他们同时也在批判美国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他们表示,希望美国把日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让其越过一定的界限。”

基辛格还说,他在同周恩来会谈时,没有讲任何触及苏联利益的话,因为这是尼克松总统给他下达的指示。周恩来也只是在谈到中国爱好和平的时候抱怨了苏联一句,说苏联领导人喜欢把毛泽东及其战友想象为“挑起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子弹狂热主义者”,此外也未提及苏联。

总之,“在会谈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谈到关于同苏联的关系问题”,在会谈中所涉及的是日本问题、越南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以及台湾问题。

尼克松访华前3周,1972年1月28日,基辛格又一次约见了多勃雷宁,向他通报了尼克松的启程日期和行程,介绍了美中双方对这次最高级会晤的准备情况。

基辛格这个人很喜欢玩政治小技巧,喜欢营造气氛,每次对多勃雷宁通报时,都要故作神秘地叮嘱多勃雷宁一定要对所通报的情况严格保密;

美国政府也故意做出相关安排,让苏联相信基辛格只是向苏联一国通报了有关情况,其他的国家哪怕是盟友都没有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审时度势,苏联反击中美。

基辛格的这些小动作,在苏联政府看来,就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都是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

中美和解是为了对付日本,而不是针对苏联,谁信?中美交往背后绝对有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