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这部影片,很像是《孤注一掷》+《沉默的真相》。

如果期待这部作品是因为忻钰坤的,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部影片“很不忻钰坤”。直白一点讲,这部片子非常“中规中矩”。

虽说在功能性上,《热搜》与《孤注一掷》有一定相似性,即“警惕网络暴力以及慎用网络舆论实现公共价值”,但不得不说,《热搜》与《孤注一掷》的差距是巨大的。

从单纯的商业性来说,《热搜》至少有几个方面弱于《孤注一掷》。一是节奏。我之前说过,《孤注一掷》以一种非常夸张且流畅的方式,将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感觉不仅顺畅到令观众有了某种网络游戏里升级打怪的爽感,更直接命中了资本主义自我增值背后的成功学逻辑。

因此我说这部戏虽然主题是反电诈,但可能更像是一部爽片。

另一方面是演员的表演,王传君和孙阳饰演的两个角色虽然是反派,但却塑造非常立体,人物的转变逻辑也合情合理,没有作弊或者走捷径。

而《热搜》在这两方面与《孤注一掷》的差距都很明显。《热搜》中袁弘饰演的反派非常脸谱化,人设也很单一,而“一体两面”的宋洋饰演的角色也没有体现出人物转变的真实逻辑,似乎编剧想让他变好就变好,想让他坏就坏。

本片的前半部分有大量的关于网络暴力、舆情操控、信息战的部分,这也贡献了影片大部分的“爽点”和金句。然而在《孤注一掷》的对比之下,这些“燃点”很难脱颖而出真正抓住观众。

而后半段围绕的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复仇”部分则显得非常流水账,基本的套路和反转都在观众预料中。

因此,这部片子的宣教和娱乐功能恐怕都很平常,从振兴影院的角度来讲,恐怕并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不过,它至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暴力/舆情在公共生活中到底应该被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这些年来,各种公众事件在网络舆情影响下发生、发酵、反转,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这固然有人类天性中的八卦基因作祟,但也有鲜明的时代性。

自从人类会说话起,舆论对公共事务的影响就没有一天停止过,因此这并不是网络时代的根本特征。

但另一方面,网络确实给人类传播、接受、交流信息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因此这种影响力是呈指数级别放大,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是如此。

因此舆情不但成为公共生活无法忽视的存在,甚至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能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庞大集体所有人的命运。从这点上,生活在如此时代的我们似乎每天都在“命悬一线”。

而这也让人的吃瓜天性有了释放的空间,具体的态度就是片中陈妙所说的“有热点不蹭天理难容”。影片一开头就以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展现了一次公共舆情从发生到发酵直至发生悲剧的过程。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次大众都认为自己在追求“公义”,“真相”,但事实上却始终是背后的舆论操控方随意操弄的对象,这似乎应和了片中受害学生的校长在面对袁弘时轻蔑的说出的那句“乌合之众”。

如果说电影中的表现还略有夸张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刚刚有人给我们上了“一课”,郑州亮亮丽君夫妻这几周来的遭遇,就像一本活教材,告诉我们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反转反转再反转”似乎成了自媒体时代的固定节奏。

难道公众关注公共事件、关注社会正义有错吗?当然没错。

但公众关注也有几个天然的局限,一个是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的困难程度超出想象。片中已经展现了,正反双方在推动舆情达到自己目的时所用的手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放“料”。一旦有了新“料”,那几乎就可以随意将舆情扭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反转”也就难免了。

另一方面就是公众情绪非常容易被撩拨。本来,一群人在一起就很容易走向“情绪自激”,加上现代社会,大家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每天都有情绪释放的要求,而网络自媒体几乎天然成了情绪的“熔炉”,一旦有心之人善加利用,就容易好心办坏事。

因此,“网暴”这事虽然看起来见效快、情绪价值高,但却很容易事与愿违。正如袁弘在片中所说的那句话“谁身上还没有点事”。

所以,对待网络舆情这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承认我们认知真相的能力有限,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付诸合适的行动直至达成目标的能力更是稀缺。情绪和社会价值的边际效用,该被如何定义和规约,这是一个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难题。

不过我倒有一个稍微乐观的想法,就是随着社会情绪被不断狂飙突进以及被网络空间不断操控和利用、反转反转再反转后,大众最终会达到一个“疲劳-新鲜”的临界值,在那之后,网络舆情的生态会慢慢回弹到一个相对合理的阈值。在那之后,我们可以去寻求建立一个真正为大众所造福的网络生态和机制,那是一个真正满足大家期望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