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讲了第二次、第三次中东战争,法塔赫、哈马斯的成立及其在巴勒斯坦的活动。本期内容: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以色列政坛的更迭。

在1969年3月7日,果尔达·梅厄接替了突然病逝的艾希科尔,成为了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梅厄夫人可是一个果断坚强的人,她经常把部长们召集到家里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被称为“厨房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67年开始,以色列和埃及就陷入了一场低烈度冲突不断的“消耗战”。后来在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的努力调停下,双方终于在1970年8月实现了最后的停火。

而巴解组织在“六五战争”中,被以色列狠狠地打击了一把。还记得1968年,巴勒斯坦各派在开罗的会议吗?那次会议上,大家修改了《巴勒斯坦民族章程》,都认为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途径就是武装斗争。阿拉法特被选举为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在卡马拉战役中虽然损失惨重,但是重挫了以色列,阿拉法特因此威名远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就对以色列策划了一系列袭击事件,尤其是1972年奥运会期间对以色列运动员的绑架事件。

1970年9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去世,萨达特接任总统。萨达特决定对以色列发动一场有限战争,以战促和。就在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了袭击。历史上称此次战争为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叫它赎罪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伯军队一度取得优势,但在战争后期,以色列扭转了战局,尤其是沙龙在战争中表现突出。后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双方停火、执行242号决议的338、339号决议,埃及、叙利亚于22日和24日宣布接受停火协议,以色列于25日接受停火。

这场十月战争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现代化战争,人员与兵器都损失惨重。但这场战争也让埃及洗刷了1967年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民族自信心得以恢复。而对以色列来说,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公共消费扩大,贸易逆差严重。更重要的后果是,战争从心理上撼动了犹太人的自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际上,第三世界国家跟以色列纷纷断交。在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压力下,欧共体和日本也站出来说话了,说242号决议是中东和平的基础,要尊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来,以色列就更加孤立了。

美国也觉得阿以冲突得赶紧解决,于是也开始掺和进来。终于,在十月战争后,中东和平的曙光好像就要来了!1973年12月,美国、苏联、埃及、约旦、以色列五国一起开了个国际和平会议。会后,美国的基辛格在埃以之间忙得团团转,终于促使双方在1974年1月和8月签了两项埃以军事脱离接触协议。这可是阿以之间第一次直接谈判签的协议呢!协议里说,埃及收回了西奈的部分领土,埃以承诺互不使用武力,苏伊士运河也对以色列民用船只开放了。5月的时候,叙利亚和以色列也签了个军事脱离接触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辞职了,拉宾上台了。拉宾上台后,重组了国防军,打击恐怖主义。不过呢,他也要面对很多困难,比如跟联合国的紧张关系,经济滑坡,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等等。1977年4月,拉宾被迫辞职,两周后,工党的佩雷斯出任看守内阁总理。他面临的是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的挑战,后者得到了东方犹太人的大力支持。

1977年5月,以色列举行第九届议会选举,工党惨败。贝京的利库德集团获得了43个议席,而工党联盟只拿到了32席。工党统治的时代结束了,以色列进入了“利库德革命”的动荡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