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致的异域造型、淡绿色玻璃质地,

灯光照射下,微微泛着银绿色光芒,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玻璃器物

——“鸭形玻璃注”,造型独特又寓有深意,

不仅是因为它出自

北燕开国宰相冯素弗的墓葬,

还因为它的原产地是遥远的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出土地辽西北票,

这件珍贵的文物背后,

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鸭/形/玻/璃/注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鸭形玻璃注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20.5 腹径5.2 重70克

文物年代:十六国北燕

出土信息:1965年辽宁北票市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馆藏地点: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其中的一件镇馆之宝“鸭形玻璃注”,因状如鸭嘴而得名,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该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造型生动别致,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通体呈淡绿色,半透明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样一个造型奇特的玻璃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古籍中称这种器物为欹(qī)器,类似计时的沙漏,通常被放在座位的右边。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

《荀子·宥坐》记载,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功用相当于今人“座右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皇帝就曾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阐释“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欹器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青铜、黄金等金属,以玻璃制造的鸭形玻璃注,目前全球仅此一件,其珍稀程度非同一般。

在古代中国,是否有生产此类玻璃器皿的工艺条件?它是不是咱们老祖先制作的工艺品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具备了加工玻璃的工艺,但却无法制作工艺如此复杂的玻璃制品。

除了鸭形玻璃注,冯素弗墓还共出土了其他4件玻璃器,分别是碗、杯、钵和残器座,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素弗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钵

有专家考证,此鸭形玻璃注属于钠钙玻璃制品,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掌握钠钙玻璃的制造工艺,尚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所制的玻璃器质量不精,达不到冯素弗墓出土的这批玻璃器的制作水平。

有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是经由“丝绸之路”进口的。极有可能来自古罗马帝国,经由柔然国的草原通道传入北燕帝国,堪称研究古代草原丝路的重要器物凭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该鸭形玻璃注的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装饰艺术,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

而从现已出土的玻璃器判断,大体在北魏时期罗马吹管玻璃术已传入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前,在出土玻璃文物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再加上玻璃器易碎不便保存,从罗马帝国万里迢迢运到辽西,掩埋入穴1500余年仅表面浸蚀,保存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