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同志便开始酝酿推广“百万大裁军”的战略计划。按照党中央和有关领导人的想法,诸如医护兵、铁道兵等特殊兵种首先要被“裁”。

其次就是优化各级领导体制,让老同志发扬风格,把舞台留给青年才俊。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从1980年底至1982年中,党中央开始推行裁减铁道兵部队的计划。

巅峰时期,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共有近40万人,到了1982年,铁道兵部队大约有16万至17万人。

十几万人一下被裁减,整支部队被撤销番号,这在我军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些老同志没有一下转过弯,没有很好理解党中央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战略决策。

一名开国上将不同意铁道兵部队被完全裁撤,于是写了一封信,让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转交给小平同志。

而小平同志给出的回答十分简洁,就12个字,但却有理有据,彻底打消这位上将其他同志的疑虑。

那么,这位不同意裁撤铁道兵部队的上将究竟是谁?小平同志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陈再道上将与铁道兵部队

这位有异议的上将,便是刘邓麾下著名“三陈”之一的陈再道(陈锡联、陈再道、陈赓)。陈再道是军委铁道兵最后一个司令员,1984年1月初,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因此,陈再道被人戏称为“末代司令”。

可以这么说,陈再道上将与铁道兵部队之间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

图|铁道兵风采

1909年1月,陈再道出生于湖北麻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4月,他参加麻城农民自卫军,于第二年参加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第四军军长。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再道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率部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嚣张气焰。

1937年底,129师组成八路军东进纵队,陈再道担任纵队司令员。至1938年,陈再道协助冀南区党委建立二十多个抗日政权,让最初只有500余人的东进纵队,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人,彻底在冀南平原站稳脚跟。

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南纵队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陈再道担任纵队司令员。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由此爆发。

陈再道率部参与定陶战役、龙固集防御战、滑县战役的一系列作战。因为指挥得当,战绩突出,多次受到邓小平、刘伯承的嘉奖。

1947年4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鲁西南战役。陈再道统一指挥第二、三纵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活捉敌中将师长宋瑞珂以下官兵三千余人。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挺进大别山,陈再道率领二纵在东线战场越近千里,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腹地,直插国民党统治心脏。

1948年5月,晋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陈再道继续担任二纵司令员。淮海战役开始后,陈再道带病指挥部队转战于湖北、安徽等地,完成阻击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任务。

1949年,他调任河南省军区担任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历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兼河南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出任刚成立的武汉军区司令员,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授衔后,陈再道曾满怀感慨地说过:“我当年挨饿,不知道有红军,王树声领我参加红军,只知道打敌人,也不清楚将来是死是活。二十多年转瞬即逝,不知道牺牲多位好同志,谁都没有想到肩膀上能挂金星,但是,这一枚金星到底该有多重?”

往后十几年里,陈再道一直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特殊年代,他积极配合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一次又一次挫败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诡计。

当然,陈再道同样受到过错误对待,于1969年先来到福州军区短暂工作,后被安排前往江西高安接受“劳动改造”。

已年过六旬的老将军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拿起了久违的镰刀、锄头,把田地当成战场,依旧发挥余热。

1972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下,陈再道恢复工作,被安排在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1975年8月,陈再道调任中央军委顾问,算是退居二线。

1977年9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再道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刚刚到任,陈再道就狠抓整队与纪律,短短一年时间里,铁道兵部队内部排查许多冤假错案,进一步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整顿了超过70%以上的军师级党委和近50%的团级党委,树立一大批先进典型。

光说不练肯定是假把式。铁道兵的工作职责就是“遇山开山、遇水修桥”,在本职工作上,陈再道上任后经常风尘仆仆奔波各地视察工作。

当得知许多铁道兵指战员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原连热饭都吃不上,成天胸闷呕吐时,老将军情不自禁地落下热泪,并力所能及为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尽量让他们能多和家人团聚。

图|遇山开山的铁道兵

值得一提,陈再道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期间,铁道兵部队负责修建的每一条重要铁路干线接轨通车的同时,筑路部队在沿线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留下一座或几座烈士陵园。

根据陈再道的夫人张双群回忆:“老陈经常忘记自己都是70多岁的人。在铁道兵任职时恢复战争时期那股劲头,每次向上级部门汇报重大工程和铁路勘探修建情况时,甚至不用看书面资料,就能把情况和数字说得一清二楚。”

由此不难看出,老将军虽是“末代司令”,可他对于铁道兵部队的建设,以及对当时重点工程顺利修建做出的卓越贡献。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围绕铁道兵部队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许多争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这一战略决策从1984年1月1日开始执行。

身为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的陈再道上将,对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提议,究竟是举双手赞成,还是有些抵触呢?

二、邓小平12字回复

早在1975年,中央军委便初步拟定铁道兵部队至多保留14万人,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这14万人不计入军队定额,全部经费由国家工程费支付,相关工程技术业务受铁道部指导;机械装备、材料财务由铁道部统一管辖。

但是,铁道兵党委当时讨论这一方案时,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归属铁道部,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行。

1980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需要裁减兵员17万人;三个军级指挥部减少三个师的建制;每个师由原先的五个团改为四个团,各级机关也要进行压缩。

1981年10月,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在驻京部队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邓小平关于部队要继续大量精简的指示。大家都明白,铁道兵部队肯定是首当其冲被“裁”。

军队领导考虑到铁道兵部队的光荣历史,于是就提出:只要不脱军装,铁道兵倒不如合并到铁道部。

1982年1月底,陈再道找到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直截了当地询问他:“大家都传言铁道兵这回彻底脱军装,和军队脱钩,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杨得志没有隐瞒老战友,郑重地点了点头。

2月4日,陈再道在铁道兵党委常委会议上说:“小平同志已经拍板铁道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会议。”

当时铁道兵内部提出三条意见:第一,个人安排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第二,坚决执行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的决定,同时不会放弃已经开工的相关任务;第三,司令员陈再道与铁道兵政委旷伏兆向小平同志详细汇报铁道兵体制改革问题。

陈再道只好与政委旷伏兆商量,把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后写了一封报告,于1982年2月中旬的一天,交给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让他转交给小平同志。

这封信内容其实很简单,陈再道还是希望铁道兵番号得以保留。

1982年3月25日,杨尚昆召集铁道兵、铁道部主要领导开会,传达邓小平的指示:“撤销铁道兵的建制已经决定,铁道兵脱离军委,脱军装和到铁道部,没有二话可讲。”

陈再道还想努努力,于是提出:打起仗来还需要我们铁道兵。

杨尚昆继续回答,邓主席的意思是:“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这12个字,算是邓小平对于裁撤铁道兵所下达的最后意见与指示。

听到这话,陈再道知道铁道兵全体都要脱军装,但他还是最后提了一句:“今后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能不能保留番号?”

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实行的是征兵制,如果继续保留番号将会增加人民负担。

撤铁道兵部队的计划与大致方案已经出炉,陈再道立即服从党中央的安排,回到铁道兵后,在各种场合要求各级领导首先要稳住自己,其次稳定部队。必须顾全大局,遵守纪律。

图|陈再道与毛泽东

在一场内部会议上,老将军眼光含泪地说道:“要论及对部队的感情,我最深!当了五十多年兵,从来没有想过脱军装。正因为我们对部队有感情,才更有责任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去行动。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把部队弄得乱七八糟,怎么能说你们对部队还有感情?

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提出来,军人就要讲纪律,领导必须讲原则。铁道兵虽然撤销,我们的部队却依然还在,我们的事业依然还在;铁道兵历史功绩将永垂史册;铁道兵创业精神永放光芒。”

198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年2月,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同年10月,铁道兵正式归属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二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部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公路局。

至此,铁道兵彻底从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

结语

陈再道上将从铁道兵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便着手撰写冀南军区战史和回忆录。他想趁部分老同志健在,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时间来到1992年,陈再道突患疾病,住进301医院。1993年初,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陈再道病情似乎有些好转,思乡心切的老将军经常向工作人员提出要回大别山,回到老家麻城去看看。

图|邓小平夫妇与卡特夫妇

1993年4月,陈再道病情骤然加重;4月6日,84岁的陈再道因病去世。将星陨落,山河同悲,群众怀着沉重的心情纷纷前往悼念。

1993年4月14日,陈再道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

归整将军骨灰时,工作人员发现一块有花生米一样大小的弹片。多少年来,这块弹片一直留存于他的体内,让陈再道承受不少隐痛,但他却很少对外人提起。

陈再道逝世后,根据将军生前遗愿,经组织同意,将他的骨灰安放在麻城革命公墓,实现了他永远和家乡人民在一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