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南旅游新“视”界⑤丨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今天的旅游者将是明天的消费者

红网时刻记者 肖懿 岳阳报道

没有烟囱高耸,没有机器轰鸣。青翠的薜荔果藤爬满厂房墙壁,满园入目皆是绿,处处生机勃勃。花香、果香、酱香萦绕,一个工厂自成一片乐园。

近日,不少武汉旅行社的岳阳团游客走进位于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的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体验花园式的生态型工厂,品尝齿颊生香的十三村酱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废弃仓库华丽转身国家AAA级景区工厂 非遗让酱菜香飘全球

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是一家集三国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酱文化、道德文化于一体的园林式国家AAA级景区工厂,也是湖南省首批非遗工坊示范点。园内古木参天,四季鸟语花香,共有百果园、古酱窖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8处。

上世纪70年代,“十三村”还是一个废弃仓库。2007年初,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租下整个场地制作经营酱菜后,并在厂房坪地种植花草瓜果,仓库变成了厂房。经年累月,花香、果香、酱香,竟自成一片乐园。他索性建成开放式旅游工厂,自此游客络绎不绝,每年接待10余万游客,为当地增加收入200余万元,走上了一条文旅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盖屯兵下隽县地,即现在的临湘市沿长江一带,以“村”为建制,设十三个村,将士们在村内开荒种地,将蔬菜腌制后放入土坛再藏入窖中,经四十九天腌制后,别有一番风味,从此“十三村”酱菜便流传下来。如今,每天都有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十三村香菇酱的制作过程。无论是从食材、工艺、制作流程上,都能让游客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公布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临湘十三村酱菜制作非遗工坊等20家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非遗工坊为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

十三村的核心技术来自地下古老酱窖,这里面有着独特的自然发酵环境,一年四季恒温,酱料通过7个月古法发酵,产生独特的浓浓酱香,将这些醇香的酱料加入生姜、桂皮等36种鲜香料,再拌入新鲜黄牛肉进行3个小时的慢火熬制,才能出品鲜美的牛肉香菇酱。这种古老的十三村酱菜非遗制作技艺一直保留和守护至今,加之融入科技的含量,让品质也更安全。

“为保证传统酱菜的原汁原味,在制作过程中仍保留人工熬制酱料环节,每放入一种香料都要不停搅动,待入味后才能放入下一种香料。”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酱菜技艺传承人黄小霞介绍,为扭转年轻人对酱菜的刻板印象,积极求变,在保留酱菜传统风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物料元素,使“万物皆可酱”成为现实,研制生产出诸如龙虾酱、鲍鱼酱等一批受年轻人喜爱的酱菜。

十三村酱菜制作工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着重打造“以生产促传习,以传习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以发展促脱贫,以脱贫促乡村振兴”的理念。产品种类也由最初的腌制菜品发展到窖藏香菇酱、古法腐乳、窖藏榨菜、窖藏兰花萝卜、窖藏豆瓣酱、秘制黄豆酱等20多个品类,远销中国各地与非洲十余个国家,为推动非遗的传承传播起到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做文旅结合,最重要的是将文化做透,让游客能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各种文化的魅力,让十三村品牌越做越响。”在李国武眼中,十三村酱菜不仅是道美食,更是文化象征。因而,增进民众对酱菜背后故事的了解、带动民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蓬勃发展,让十三村品牌越来越响,使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就显得格外重要。

整合生态文旅发展 十三村吸引消费者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三村走上生态文旅发展之路。把酱菜制作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厂区人文等工业景观变为旅游资源,满足观光游、体验游、自助游需求,不仅让游客积累知识、增加见闻,还吸引消费者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

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十三村创新“非遗+主题旅游”模式,推出临湘“十三村+羊楼洞”“十三村+聂市古街‘十样锦’”“十三村+龙窖山古瑶”等多条文旅精品线路。

十三村还与“百万武汉市民游岳阳”“岳阳人游岳阳”“湘鄂赣三省旅游联盟”等文旅活动或品牌深度协作,实现共赢。每年数十家旅行社带团走进十三村,李国武解说引导,成为十三村“金牌代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们纷纷感慨,这既是一个生态花园,也是一座现代化绿色工厂。前不久,游客贾兴旺说,在这里他看到了文化遗传、传统工艺、现代工厂以及自然风光,不虚此行。

同时,十三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1名岳阳市级传承人、2名临湘市级传承人、15名一般性传承人与20余名高级制酱师,为十三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十三村还采用“高校院所+企业”模式,共同培育非遗保护专家队伍;选派优秀员工到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学习深造,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对接。

非遗工坊形成产业链条,产品原材料中的香菇、黄豆、菜油等都选用无污染优质蔬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十三村对原料种植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引导农户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种植、加工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通过进企业,让全体员工熟悉非遗文化和制作技艺;进学校,让青少年了解、爱上非遗文化;进景区,通过旅游和研学活动,向游客普及非遗知识。通过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带动周边餐饮、商超、农户发展,解决200余人就业。

笑脸与荣誉 十三村感恩回馈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面墙,长满了爬山虎,小虫们都叫它绿色海洋;小蝴蝶,可以在海洋中玩耍;小爬虫,可以在海洋中游泳;墙伯伯,被蝴蝶、爬虫痒得哈哈笑呢。”来自岳阳楼区站前小学的“小诗人”漆奕辰,在临湘市羊楼司镇“十三村”生态型厂区声情并茂地朗诵她的作品《绿色海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每逢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李国武都会邀请相关市民来厂区参观游玩。同时,他还会给前来游玩的市民拍摄笑脸,以别样的方式,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快门咔嚓响,拍笑脸,晒幸福,其乐融融。在李国武的“导游”下,市民漫步生态型厂区,参观笑脸墙、“德”字碑、地下古酱窖、农耕文化展示厅、非遗工坊、花草果园……个个喜获“笑脸照”。

满园笑声关不住,张张笑脸出墙来。“一进十三村,就情不自禁笑哈哈!”“这里展示了许多普通人的笑脸,是一座生产笑的工厂”。大家有感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武汉东湖高新区荷叶山社区的张阿姨说,从厂区的幸福笑脸照片墙到小鸟居住的“电梯房”,无处不透漏着企业的文化理念,看到满墙的笑脸,来到这里旅游不笑都难。

“笑脸是每个人幸福的最好证明,我很高兴能成为这些笑脸的见证者之一。”李国武表示,近年来他拍摄了近8000余张“笑脸照”,他的目标是定格一万张“笑脸”,记录新时代下老百姓的幸福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前,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走进湖南临湘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近距离了解千年古酱料的蜕变与新生,感受湖南舌尖上的“非遗”。

“十三村的‘生态工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国《欧洲时报》主任马林说,与法国“花园工厂”不同,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在注重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将民众的笑脸、飞鸟的巢穴等极具人文关怀的事物融入其中,更加凸显了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

多年来,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组织拍摄微电影2部、专题片30个、创作歌曲2首,开展征文比赛10次,让十三村酱文化品牌更加响亮。十三村积极参加旅博会、农博会、世博会、旅博会、香港工展会、岳阳“洞庭渔火季”等重大会展200场次,获10多项荣誉。十三村系列酱菜制品先后获百年老字号、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