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去世了,享年100岁,他作为中美关系的见证人走了,曾经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为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经写过一本专著,名字就是《论中国》,里边有很多精细的史料和照片,回顾了我国的历史,有空的时候,可以读一读。
作者可以同时作为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多重身份,参与了多次中美之间的访问和谈判,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反思如何缔造和平。
作者写道,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迥异的结论,我并非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读者亦然,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
基辛格写的这些,从现在我国的发展,侧面说明了了他的远见卓识。
中美在处理双边关系上很微妙,都认为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
作者保存了从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四代领导人的谈话记录,也是《论中国》这本书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美国等国家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唯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未断层,始终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并使四周邻国默认这一观点,所以要了解中国在新世界所充当的角色,必须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了解,才会更深刻认识到中国所发挥的特色。
从黄帝作为中华始祖流传于世界,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就成为了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包括到后代的中国文化的始祖孔子,他重振了大同的理念。
中国的历史上战乱频发,统治政权有时候荡然无存,但分久必合,每次垮台,都会带来新的重建,中国的文化精髓,历经战争考验,终得以延续。
作者讲到,中国在古代与西方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从未长期与另一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过,原因也很简单,中国从未遇到过与中国文化类似或大如中国的社会,中国皇帝君临天下被视为自然法则,体现了天命,天命不一定意味着与邻国人民敌对,不敌对甚至和平就更好。
这些原则,其实变相地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中,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及后来的清政府在近代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外交策略,以及鸦片战争等后的失败,侧面导致了清政府的思考,引起了近代的洋务运动,期望赶超西方列强的发展。
甚至到建国之后的对越作战,都从一些角度反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在中国对越作战期间,达成了冷战时期中美战略合作的高峰。
越南的民族特征反映出两股互不调和的力量:一方面,它吸收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抗拒培育了它强烈的自豪感,导致了兵马强悍的传统,认为在话语权和文化上理应占据先发优势。
类似的观察,无一不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对周边邻国的影响。
以此重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脉络,对我国的文化和外交政策会有更深的认识,了解到国家以后的对外趋势后,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还是有更好的辅助作用,我们不求成为那个站在风口的猪,但我们希望借国家富强的东风,把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幸福。
基辛格的《论中国》,值得一读,一个外国人外交家,中美关系的见证者,他的所见所闻,我们读了以后,对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祖国一定有一个更好的帮助,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留言、转发点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