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考古学家在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中发掘出了三个恢宏大气的青铜礼器,这三个宝物名为“中山三器”。

它们华丽的躯体上刻下的精美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中山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故事,那就是中山武公的故事。

中山武公,虽然出身姬姓,但是他的身份却非常复杂。公元前414年,东周威烈王为了扼制新兴的三晋的势力,将前中山国和鲜虞国的土地,赠给了中山文公稳,并且将过世的东周桓公的儿子过继给了中山文公,这个孩子就是战国中山国的第二位君主中山武公。

关于他的这段身世经历是史学著作《集解》和班固的《汉书·古今人物表第八》中提到的,由于东汉与战国时期有年代差异,所以关于中山武公的身世的这两段文字记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不过,无论这段历史是否真实,中山国后来的王都认为中山武公也是他们的先祖就够了。

进入到中人城的中山国王宫之后,年幼的中山武公首先认识了他的新父母。

这位新妈妈就是魏文侯的女儿,看起来还比较温和,新父亲就是那个文公,倒是也不凶。

午夜梦回之时,中山武公心想,就这样和他们过下去吧,有养父母总比没有父母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从此,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个人就这样生活在一起。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山武公觉得这个国家里的人太懦弱了,几乎每一个中山人在来国家做客的赵人魏人面前都是一副奴才像,尤其是养父文公,总是教育自己要感谢魏国和赵国的恩赐,这让处在叛逆期的中山武公觉得恼怒极了。

养父难道不是一国之君吗?为什么要向别人低头?被父亲申斥以后,中山武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反抗之心是有道理的,总有一天,他要反过来欺负赵国和魏国

文公去世后,武公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年轻的他为了完成少年时的梦想,开始在国内树立自己的团队核心,他聚集了许多对魏国人和赵国人痛恨不已的鲜虞旧族,把他们培养成了自己的亲信。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弱小的中山国的力量得到了不断地增强,并且迁都到了顾地,开始学习汉族人的国家体制,彻底成为了中原文明的一份子。

可以说,中山国的外交关系圈之所以得到了扩大,中山武公功不可没。

此时的赵国在赵献侯的手里,已然走向了下坡路,赵国国内发生了内乱。年轻的中山武公认为国家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利用这个机会多次进攻赵国,并得到了胜利。

陷入亡国危机的赵国只能向魏国求援,并且割地相赠。魏国接受了赵国的礼物之后,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在西河打败了秦国(秦国也有被打的很惨的时候)之后,才开始进攻中山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魏国军队,进攻中山。在两个戎狄叛徒的出卖下,经过三年的血战,中山武公的军队寡不敌众,惨败于魏国军队的手中,武公本人也兵败被杀,在鲜血中结束了自己。

武公统治中山国的第六年,中山国灭国。在被杀之前,他终于意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卵击石并不是复仇的好办法。

武公死后,他的儿子桓公率领余部进入太行山中,苟延残喘,等待中山国的再次复兴。

为了防止中山旧族叛乱,魏文侯派太子击、李悝、乐羊等人统治中山旧地,暂时稳定了中山国的局势。

然而占领中山国并没有增强魏国的国力,反而大大消耗了魏国的各种资源。

与此同时,魏灭中山之后,赵国和魏国的关系反而恶化了,两国开始不断相互争斗,魏国甚至想通过桂陵之战趁机灭了赵国,只是最终失败了,兵力大大受到损害。

为了弥补桂陵之战时的战损,魏国祸水东引转而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魏之间因此爆发了马陵之战,孙膑在此战中利用“围魏救赵”之计,使得庞涓自尽于树下,魏国大败,实力大大被削弱,陷入到了被齐、楚、秦、赵四国围攻的局面。

此时的中山桓公已经蛰伏了二十年,他趁此机会,在齐国的帮助下实现了复国。

此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的实力通过后来的一系列战争达到了一定的均衡,中山国在七国之间频繁活动,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进行制衡,趁机把自己发展成了一个国力达九千乘的国家,被称为战国第八雄。

看起来弱小的中山国究竟是怎样通过制衡增强自身实力的,中山国究竟能否通过这样的方式傲视群雄?

桓公之后的历代国君是怎样一步步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中山国的国力的?

想要揭开这些谜团,请大家继续锁定中山史话系列的第四章《中山史话之桓公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