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技术的发明和传入,让我们有机会通过历史场景的照片了解过去的生活。这项技术最初由法国达盖尔发明,后来传入中国,并用最为普通的镜头记录了清末社会风情,成为真实直观的历史史料。

如果你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文字感到疲倦,那就来看看这些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吧!在清末时期,轿子又矮又窄,与清宫剧里演的不一样。实际上,清统治者对轿子的使用一直有着严格的限制。在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坐轿,而八抬大轿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这是为了保持满族“骑马打天下”的传统,乘轿也成为官员炫耀的资本。但对于品级低的官员而言,轿子是个负担,需要维修,轿夫的工钱也不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需要花费千两银子。背陶器的男子为了生计负重而行,这一排排的陶器得有五十个,六排则是三百个。一个陶器重一斤多,他歇息的时候,身后的木棍就拄在地上,以减轻负担。在大清末年,民生凋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贫苦百姓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外出讨饭才有可能活下来,因此那时候的乞丐非常多。即使在京城,乞丐也随处可见。这些相依为命的乞丐全身几乎衣无寸缕,他们的父母早已因一场饥荒而去世。一座城门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骡车骆驿不绝,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从独轮车到驴车再到骡车,直到民国时期人力车的普及,国人的出行工具一直在变化。三口之家的合影中,人们表情各异。对于照相,很多人担心魂魄会被摄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开明的乡绅之家,第一次照相也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有些人因为曝光时间过长,照片中呈现出呆滞的表情。在集市上,一位戴着大拉翅、嘴里叼着烟的旗人女子在购买农具,脸上晒得黝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位跟随者则在手中端详着农具,显然是个干农活的好手。而端庄温婉的旗人贵妇虽未经过美颜处理,但从面相看,知书达理,也是一位旺夫的女人。在紫禁城里,一位留守太监正在发呆。他提着蒲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挺着大肚子,半人高的草也不去修理,可见他已经懒散成性。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跑了,洋人在宫里驻军,部分太监留守。他们失去了监督,整天无所事事,不到半年紫禁城就杂草丛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太监甚至监守自盗,变得好吃懒做。在青楼里,女子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候,为了应付客人,不得不打麻将。虽然麻将是国粹,但也常常与赌博扯上关系。这让人感到心痛,因为赌博的结果可能会押往刑场的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围的人们却对此漠不关心,仿佛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让人想起“国不知有民,民亦无国”的说法,提醒我们要“各扫门前雪”,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周围的人们和社会公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另一个场景中,一位华丽地主婆在丈夫的坟前痛哭流涕。作为明媒正娶的正室,她与丈夫相敬如宾,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然而,当丈夫去世后,她不得不面对万贯家产的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压力和无助感让她感到心痛,因为自己已经失去了依靠。这个场景也提醒我们,时刻珍惜身边的人和关爱,毕竟失去了才知道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