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阮夕清,1976年出生,梁溪区作协主席,在《十月》《花城》《上海文学》《天涯》《小说界》《雨花》等专业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万字。获得过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等奖项。2015年起从事青少年阅读写作推广,所创办的“杨柳风”学堂获评无锡首家“江苏青年书香号”单位,多次获得无锡全民阅读推广先进。学堂学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习作千余篇,入选多个青少年文学选本。

2001年10月28日,《江南晚报》头版头条一则人物报道《走在保安队伍里的作家》,主人公就是阮夕清,再到晚报作客,他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登上报纸,还是这样醒目的位置。”20多年来,他继续孜求本职与文学理想之间的平行,更因为从事写作推广被更多媒体聚焦,距离当初的目标——“成为能够影响别人的一个作家”,一步步愈加靠近。

文学作者群就是“诸子百家”

“当年的报道亮出保安、作家这两个身份差异兼于一人之身,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看后觉得重新认识了我并主动加了联系,非常感谢《江南晚报》。”在阮夕清看来,任何职业群体中都有爱好小说、散文、诗歌的人,深耕下去就有可能成为作家,“文学写作是脱离了职业的一个兴趣、一种状态,专业作家毕竟是极少数,更多人的职业身份与文学理想是平行关系。”

观察近年来文学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网络文学的井喷,阮夕清认为基于职业身份不同而呈现出的“诸子百家”文学作者群会越来越司空见惯。大量的作者既有一个本职工作,同时又凭借创作兴趣或天赋成为作家,保安作家也好,外卖诗人也罢,都在坚持走着诚与理想平行的人生,值得被挖掘为新闻鼓舞后继者。

办“杨柳风”提供“蔬菜水果”

阮夕清创办的“杨柳风”学堂名气在外,专注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有颗文心。“有位读过我小说的粉丝,同时又是语文老师,搜到我的微博后私信,问我能不能给他的孩子讲讲写作。我当时想,能够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写作,很符合我内心的期许。起初以为是只给一个孩子讲,没想到是来了六个孩子,带着他们像读书或看电影一般地试讲解写作后,家长们带来听课的孩子增加到了六七十个。”他描述说,后来讲课就演变为一年搞30场左右公益活动,读书讲座、阅读沙龙等,除了他自己讲,还邀请作家、导演登台,“9年下来接近300场,覆盖约2.5万人,影响差不多1万个家庭。”

“如果说学校课程是‘大鱼大肉’,那么我这边课程可以理解为‘蔬菜水果’”阮夕清解释,“比起功利化地直接奔着考试拿高分,更愿意给到家长、孩子面对各类经典作品的机会,化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回忆。”

兜兜转转绕不开“无锡南门头”

回顾文学创作之路,阮夕清称《太湖》等无锡本土文学阵地曾不遗余力扶持他这样的草根,而他得到全国性文学刊物的首次认可是2000年《小说界》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道家昆虫学》。小说以1991年华东水灾为背景,描写一个初中生在家中观察此前未注意过的“世界”。“我有同时读两本书的习惯,正是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和《庄子》时,灵感一跃,把道家和昆虫学两个范畴拎到了一起。”旧时创作思路重拾,阮夕清不住感慨,“一个人十四五岁前的童年、少年生活,开心与不开心,是定然会给他最深刻印象的,作家兜兜转转绕不开把这些映射进作品,之于我,那就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无锡南长街,老话里的‘无锡南门头’。”

阮夕清介绍,接下来他将首次尝试创作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既见过南长街老旧景象又见证活化改造的“70后”,用这代无锡人对新老事物更宽容接受的姿态,去讲好南长街、古运河所承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