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叫停“以爱为名”的伤害

近日,有两条关于孩子教育的新闻引人关注。

一是,一位“学渣”爸爸在家长会上说:“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二是,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提到,16岁女生因未考上985大学,遭到父亲家暴。

同样是父亲,一位因对“学渣”儿子的欣赏而备受称赞,另一位却因放不下名校情结而违法。站在为人父母角度,爱孩子是本能,可对有的人来说,为何成为一道超纲题?

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是独立个体,而非家长的附属品。但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承认孩子的成绩失败,就是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败。自己能做到的事,希望孩子做到且做得更好,自己做不到的事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感,随心所欲对待孩子,一旦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会“行星撞地球”,引发激烈冲突,甚至造成严重家庭暴力。血缘,不该是束缚的枷锁,应是一根红线,既牵起一世情缘,也让双方都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许多“90后”都或多或少有过被父母逼着补习的经历,而所有扬言绝不“鸡娃”的人,在成为父母后也把曾经被强迫的痛苦抛之脑后,加入“鸡娃”队伍。原因很简单,现实残酷、竞争激烈。以至于部分家庭和学校,传递给孩子的也是“唯成绩论”。可是,学习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吗?大家目前遵从的这套社会评价标准,就一定对吗?与其活在别人嘴里,不如活在自己节奏里。如果父母不轻易被外界干扰、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也许就不会因社会压力导致失望和担忧,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众声喧哗中,有主见、不盲从、不内耗,多么难能可贵。“学渣”爸爸就是如此,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中,变身“恶魔”的父母总有冠冕堂皇的托词:“因为我太在乎、太爱孩子了。”就像任何“深情人设”都无法为家暴行为洗白一样,任何“以爱为名”的伤害都不是真爱。“学渣”爸爸的发言中,对人们触动最大的,不仅是爸爸发自肺腑的支持和鼓励,更有他对孩子的深刻了解和准确认知。无条件接纳孩子各种模样,不是让孩子光明正大地“摆烂”,而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赞扬、肯定也不是盲目浮夸的,而是因为知根知底,所以心怀期待。这种大气又理性的教育态度,正是目前社会所缺少的。

人们常说,“希望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前提应是,人人努力成为合格的大人,人人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从一正一反关于教育的典型事例中,或许可以多些反思和警醒,在完善社会评价标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多做些努力,叫停“以爱为名”的伤害。

■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