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昉的云中之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昉的云中之阁
杨昉的悦芳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昉的悦芳轩
杨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昉

这是一组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老照片,摄影作者是约翰·汤姆逊,拍摄时间是1871年,拍摄地点是图一中一楼坐着的男子在京城的宅院。

这位男子就是清末一位摄影界的知名人物-杨昉。照片中二楼杨昉的妻妾子女个个衣衫鲜亮,一楼的杨大老爷是派头十足,不怒自威。

查阅近年来对他的众多研究资料,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位摄影达人的生平家世,家境殷实,以及他“西学东渐”,研习摄影技术的文章。

对杨昉的公开介绍,多是他不喜为官,热衷于西器西法,传播摄影技术等等。

确实,杨昉(1830-1894)字少初,号朗山,祖籍是山西灵石张家庄。是清末一位颇有钻研精神,具有官商两重身份的人物,著有《朗山杂记》一书。

有学界研究资料认为,杨氏家族在灵石当地被称为“八小家”之一,也是数得着的大家族,其家族以经商起家,绵延数百年,始终未停止对仕途的追求。

据清人王韬在《遁窟谰言 》这样评价“巨族也,以豪富多,在京师开设当铺七十余所,京中人呼之当杨”,足见杨氏家族当时在京城财力有多雄厚,也难怪约翰·汤姆逊所拍的照片中,杨昉的京城宅院是雕梁画栋,处处闲情逸致,情趣高雅。

在杨昉的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生而颖慧,天性至孝,学问纯粹,器识宏深。其轻财重义,好善乐施,”不过,杨昉“游庠后,屡试乡闱不售”,后来是花钱捐了个官,“纳**兵部郎,旋授武库司郎中,同治六年升知府,七年寇犯直境带勇剿贼,事平保升道员。”

杨昉的小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昉的小花园

光绪二年(1876年)时,郭嵩焘就保举杨昉任出使英国的大臣,评价说,“兵部主事潘骏德、候选知府杨昉,于西洋制造机器及化学之理,皆能研习,臣曾见潘骏德语及洋务,所言亦多中裁要,据称杨昉之才更为优赡,皆可备出洋之选”。

并希望“仰恩敕下总理衙门存记其名”。

不过,在这里还没有找到郭嵩焘这次举荐有没有成功的记载。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朝中没有大树依靠,很难有机会进步的。

估计,后来的杨昉在京城推测应该是没有什么实际职务。

但这种既有钱又有时间的条件,也给杨昉创造了条件,让他更有功夫去钻研这些新玩意。约翰·汤姆逊在他的书中说,“他从事典当事业,家财万贯,且爱好摄影”。

光绪六年(1880年),官场并无建树的杨昉,携大量西洋制造的器具离京返回了山西老家。

杨昉的墓志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昉的墓志铭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