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职能,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协调联动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平台。
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校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第一,高校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注重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坚持把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量,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重大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立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的贯通融合,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在培育高端人才、致力科技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高校是科技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教育、人才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将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加突出强调高校要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十年来,高校获得67%的国家自然科学奖、72%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
第三,高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世界学术中心或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
瞄准国家需求,发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些政策规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二、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总体上来讲,进入新时代,从国家发展坐标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更加凸显;从国际水平坐标看,教育改革开放趋势更加凸显;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从以人民为中心坐标看,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更加凸显。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繁重,头绪很多,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不能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不能丢。
第一,要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把牢方向。教育必须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大学应该是具有强烈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大学。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体现国家意志,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从社会层面来看,要体现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教育层面来看,要体现教育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品质。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
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基础,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推动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密围绕“卡脖子”技术问题,不断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创新制度机制为支撑,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高水平原创性突破,抢占引领未来战略发展的制高点。
三要聚焦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难题,从科技创新中寻找解决方案,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水平科技赋能,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链条,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堵点,进一步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高校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的重任,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要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高地,全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一要注重平台牵引。
依托和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层次人才组建大科学团队、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高层次人才长期沉浸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二要培养青年人才。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和使用机制,推动顶尖学者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增强人才自主培育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三要营造良好环境。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鼓励合作,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破除“五唯”痼疾,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梯次递进、全程激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努力让人才享受良好待遇、获得最高礼遇、拥有发展机遇,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高校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闫婷婷,女,汉族,1989年10月生,山西壶关县,山西科技学院党政办负责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山西省晋城市,048000。
详细邮寄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陵沁线666号山西科技学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