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正是制作粉条的好时节,11月26日,在“粉条加工专业村”—鲁西新区丹阳街道大马庄社区,一进社区就看到很多人家的平房顶上晾晒着粉条,用竹竿串起来的粉条高挂下垂,如瀑布般飘逸,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成为冬季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粉条”

在加工大户马相宇的车间内,车间中央一口大锅,锅内开水翻滚,热气腾腾。两名工人轮番用特制的漏瓢盛满和好的地瓜淀粉,然后将漏瓢置于锅的正上方,一只手端着漏瓢,一只手攥成拳头捶打着漏瓢的边缘,随着有节奏的捶打,十几根粗细均匀的白色线条便从漏瓢的圆孔不间断地落进锅内。工人动作娴熟,过程丝滑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捞粉条”

马相宇介绍,这一环节俗称“下粉条”,是粉条加工的关键工序,决定着粉条加工的成败和质量,需要工人有一定的力量和技巧。粉条制作的工序繁多而复杂,下进锅内的粉条煮熟出锅后,还要经过凉水冲洗冷却,用竹竿串起来挂在室内沥干粉条外面的水分,然后进入冷库冻出粉条里面的水分,再拿到室外晾晒风干,整个粉条制作的过程才算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冲洗冷却

“我们的粉条制作坚持传统手工,虽然人工成本会更高,但手工制作的粉条口感好,更受消费者欢迎。” 马相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室内悬挂沥干水分

马相宇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制作粉条,至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他们家也由粉条加工的小作坊发展成了标准化的车间,每天的淀粉加工量由之前的几百斤增加到了现在的四五千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顶晾晒,干净、卫生,水分蒸发快

大马庄社区有粉条加工的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从事粉条加工,生产的纯地瓜粉条晶莹透明、口感纯正。后来由于社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从事粉条加工的居民有所减少。为让这一传统行业发展壮大,社区党支部积极动员党员带头加工粉条,2009年,成立了粉条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来注册了多个商标。目前,社区粉条加工专业户120多家,年加工粉条70余万斤,总收入900多万元,产品销售覆盖省内外大型商超,成了名副其实的粉条加工生产专业村,粉条加工由居民养家糊口的小买卖变成了发家致富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