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洗澡呀?”

一代一代的宝宝在向父母发出类似的提问,这是他们作为这个世界的新生儿所产生的疑问和好奇心。

这更是他们作为人类幼崽的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在悄悄萌芽的表现,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正是在这样无数个“为什么”中慢慢上升。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到人手一个的年代里,对于每一个中国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来得有吸引力。

“你知道火柴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我知道水为什么无法燃烧?”,“铁为什么会生锈?”... 这些《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问题,在无数小学生中成为社交密码。

在当时,如果你不够人高马大,又想在一众小孩子里面当孩子王,那你就苦读《十万个为什么》,只要拥有更多的问题答案,你就能靠这种答案认知差,征服一群小跟班,成为偶像般存在。

《十万个为什么》在大半个世纪里,承包了我们国人的童年科普生活,直到如今,这本书也是许多孩子科普启蒙的第一本书。每个稚嫩的书架上都承载着一个孩子关于“为什么”的可爱发问。

这些孩子们纯自然发生的可爱性发问,都源自于人类的一个本能,它就是“思考”。

在对世界漫无边际的思考和寻求答案中,孩童们树立了自己的思维认知和主观意识;人类建立了科学、哲学、神学等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出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爱默生说:“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说:“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对于个体来说,“思考”是存在的重要生产力,在思考自我中,我们拥有自己,在思考世界中,我们拥有了三观,在思考人生中,我们找到存在于世上的价值点和意义点。

通过思考,懂得怎样是正确的,并且发现世界的美好,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通过思考,我们在追求人生方向中,能快速进步和成长。

如果人一旦不思考或丧失思考这一能力,就会像丧尸一样拖着肉体,过着固化思维下的固有生活,成为行尸走肉。没有思考能力,不会变通不会探索不会创造不会成长不会进步。

如同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的活动,这更是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有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想象一下,一旦机器人和人类一样思考,拥有了自我意识和思维。那么,血肉之躯的人类,还能否控制能复制生产并拥有钢铁之躯的机器人。

需要警惕的是,在我们所处的当代,很多人正在失去思考能力或者不去思考了。俞敏洪的一句吐槽,真切的道出了现代人对于思考的状态:“许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意思考”。

现在很多人,宁愿按照接受的固有思维和认知去行动去机械性运转,也不愿意去花时间思考对面临的人事物做出的判断和行为,是否有价值获取和进步意义。而选择沉浸在这种不思考的惰性状态里。

要深挖底层原因,你又会发现,人们不去思考,是意识形态上的逃避,带有不想再思考甚至不敢再思考的要素成分。美团王兴在饭否上有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为什么现在不愿意思考了?

“逃避”才是关键词,为什么“逃避”?

为什么宁愿做任何事情,也要去逃避?

#01

累却不敢停下来

“累”,是当下社会被频繁使用的一个词。

在经济下行周期、就业市场不稳定以及收入水平下降的大环境恶化下,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异常的大,在消费降级的状况下,还要面对比往常更激烈的职场竞争、更买不起的房价、更难结的婚、更不好养的孩子...

2018年,万科在秋季例会大屏幕上打出鲜红背景下映现的“活下去”三个大字;2022年5月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内部电话会上直言“未来三年,将是职业生涯中最寒冷的三年”;2022年8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文章中高喊“活下来”。

数据表明,2023年全国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导致众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许多企业内部例会上,老板或领导纷纷向下属们传达“活下去”的发展理念。挤完地铁还没来得及吃早餐的打工人,看着隔壁公司倒闭或裁员的惨淡画面,在内心默默告诉自己“活下来”,马上该交房租或还房贷了,那个可爱的孩子读书和成长,都要花钱。可得稳住了!”

就这样,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下,打工人们抛弃爱好忘记诗和远方,在职场中保持不矫情不落后不冲动的标准,可以加班可以不按时吃饭可以改的态度,干着一份没啥兴趣和价值获得感的工作。

仅有的盼头,就是下班。

回到家中时,却早已精疲力尽,只想找个舒服又柔软的地方躺着,盲目刷着短视频和连续剧,开着一把又一把的游戏,让大脑的多巴胺为自己带来轻松感和愉悦感,来疗愈一天的疲惫。

哪还有心思去思考什么东西。至于上班,就别谈思考了,还不如在上进中选择“上香”来得更实在。

这种状态中,比起身体上的累,更恐怖的是精神内耗。

长期处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获得感和价值感的状态中,还要在快压化的早九晚六和996中高效运转自身,慢慢的精神会在麻木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从而出现精神内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让人时常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

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食物和睡眠来补充。而精神内耗,没那么简单。

思考,是一种精神活动,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于工作还是生活,现实还是诗和远方,处于这种状态下,没有人再想去思考甚至再敢去思考,因为“太累了”。

#02

廉价易得的多巴胺快乐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负责帮大脑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这是一种奖赏机制,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如果能获得成就感,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从而让我们产生“快感”。

一个感兴趣、有意思的短视频,一部情节煽情、曲折复杂的影视剧,一场画面刺激、音乐兴奋的游戏... 都是外界刺激刺激多巴胺源源不断产生的快乐因素。

而这一切,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和思考,就能轻而易举获得,也很容易让人上瘾。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全国政治经济精英会议。

会上,精英们一致觉得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会加剧,二八法则将应验,即:20%的人会在全球化快车下,成为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人,而剩下80%的人则会成为“边缘人”。

这20%所谓精英和80%边缘之人的冲突,是一个极具威胁的问题。为了让这些80%的边缘人心安理得、安分守己的接受自己的命运,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理论”。

通过“温情、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去麻醉这些边缘人的不满,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发泄性娱乐,如低质量的网络游戏、短视频、在网络掀起无休止的口水战;开发大量的肥皂剧、无脑真人秀等大众化视听娱乐...

这些东西能让人轻而易举就获得多巴胺快乐,得到满足,同时在上瘾作用下,占据人大量的时间,让人们丧失思考能力,让生活辛苦的大众不知不觉在“戏奶头”中乐不思蜀,从而增加社会对于不正统通俗文化的宽容度。

早已被生活卷得身心俱疲的当代人。想要快乐和开心的情绪和体验,只用躺着通过短视频、游戏、影视剧就能满足。

在现实压力环境和社会奶头乐语境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越来越少有精力和愿意去通过学习、运动、挑战自我,来获得快乐。

久而久之,会进入恶性循环,人变的越来越懒,甚至已经懒得选择和辨别了,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03

信息爆炸诱导大脑无知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早上一起来,看着满屏的消息推送,刷着各种平台,接收着大量的信息。

各领域的知识博主,第一时间带来通俗易懂的消息解读。你喜欢什么,信息、知识、认知... 敏锐的大数据很快就能发现,然后给你源源不断的输送相关内容,我们只用刷几个视频看几篇资讯,马上便能了解大概,向另一个人侃侃而谈。

而这些内容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除非是这个内容领域的长期交集者,否则很难辨别正确与否,大多数人潜意识都会选择符合自己观念的那部分。

慢慢的,由于信息获得的过于容易,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加上大数据的狂轰滥炸,也让我们接收的信息目不暇接。

过剩的信息进入视野和大脑,看都看不过来,还要判断、处理、分析,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脑海灌输的大量显性信息,也让我们容易产生对某一事物觉得了解的错觉,成为未经过深度思考的知道主义。

而知道主义却只是对某一事物有感知层面上的熟悉,却不是对一件事物有了深度的思考和理解。

在大数据精准分析和海量信息为我们铺设的认识获取捷径下,我们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便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新内容。逐渐走惯捷径,曾经正常的路便不会再去走了。

本要经过深度思考和领悟的内容,我们也习惯捻手即来,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几分钟看明白一本书。各种拆书、听书、翻书平台,在翻书者的个人理解下,把一本本书的精华浓缩成几分钟。

这一切,你只用躺着听和看。但过段时间,你会发现,这本书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都记不住了。

时间久了,我们会陷入大数据信息为你的认知世界所织的一张网中,大脑在这张网中,惯性地接收信息,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03

你是自己的神

思考却是认知自我存在的本源,离开了思考。我们会像机器人一样,过着规则设定好的程序化生活,日复一日的使用自己损耗自己,直到废旧。

可现实因素的多重夹击下,个体很难去思考。这是属于人类的悲剧性现象。

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正视自己,将视角从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拔出来,发挥人天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转变。

首先,与内耗的自己和解,去接受那个痛苦的自己。

搜狐在美国上市的那年,张朝阳36岁,当时的他已经站在中国互联网的顶端,但他却说:“我是真的什么都有,我就是想有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

物质并不是判断幸福的标准,正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价值本身。

学习、工作、房子都是我们向外界寻求的自我某种物质及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来消耗我们的。

关于内卷常态,奶头乐,信息爆炸的现状,我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结论,希望能引发读者们的自我思考。

全球经济衰退的今天,卷不完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是常态,大势之下,作为个体很难有什么改变。既然认清现状,我们不妨苦中作乐,倒还能得个自行其乐。

奶头乐带来的快乐,在当下,更像扮演着治疗精神痛苦的一种止痛药,帮我们缓解快节奏和高压力下的负面病症,但止痛药用多了,毕竟会对身体产生严重损害,不妨尝试合理控制“止痛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信息爆炸时代,有很多利处,我们可以快速的获取消息,应用到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效率。需认识到的是,它本质上是人类的工具,利用工具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目的。若被工具裹挟,陷入商业和网络结合的陷阱之中,那便是将这个工具有刃的一面,朝向了自己使用。

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能变成神”。我理解为,人只有开始思考了,才会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本是自己人生的神。外界如何,都是我们存在于世界,所不得不面对的环境。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也是自身塑造的产物。

塑造自身,一切都从“思考”开始。

但凡不是我悟到的,别人给不了;就算给了,我也握不住。 只有我悟到的,才可能做到,只有我做到的,才是我自己的。 —摘自《遥远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