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士大夫就是读书人,而读书人往往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只会“之乎者也”,对于舞刀弄剑这种事情一窍不通(或许有的会排兵布阵,但是却无一丝上阵杀敌的能力)。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最开始的读书人/士大夫不仅仅要读书,还要学习射箭、驾车等技艺。《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的是祭祀,“戎”指的则是战争。这两件事情可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周朝的教育当中非常注重“武”的培养,在周王室太学的主要教育内容就是“六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当中的“射、御”分别是指射箭跟驾车(古代战车)。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周朝的士大夫都是一群文武双全的人才。我们所熟知的孔子便是一个箭术精湛的士大夫。在《礼记·射义》当中就有记载:孔子一次射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可见射箭是孔子的拿手好戏。还有一个武艺高超的士大夫便是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李白的剑术也是相当精湛的,他自己便曾说过自己“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白之后,最出名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士大夫,当属辛弃疾了。读过宋词的都知道,辛弃疾的文采不亚于苏轼,这么一个文人,竟然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他的武艺,年轻时期的辛弃疾有过一段从军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打破宋金对峙的平衡局面,悍然发动南侵战争。金人统治下的中原旧地人民,纷纷趁机揭竿而起。年轻的辛弃疾也拉起一支二千人的队伍,很快又加入到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自任掌书记。第二年,辛弃疾便被耿京安排到建康城与南宋朝廷联系,为部队南归做准备。怎奈何,此时的军队首领耿京却被叛将张安国杀害了。

危难之时的辛弃疾临危不乱,熟读兵书的辛弃疾深知自己手下力量薄弱,决定擒贼先擒王。他趁着张安国刚刚夺取兵权,部队不稳时,带领五十骑直入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张安国并策反随叛徒投金的部分义军。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南奔至临安,献俘行在,其壮举轰动南宋朝野,史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够凭借着50人的队伍于敌军当中取叛将首级,便可见辛弃疾之胆略及武艺了,想是那一身是胆的赵子龙也未必做得到吧。一个文人能做到如此高的水平,其武艺可见一斑。

在归宋后,因为辛弃疾是金人统治下中原旧地人民的身份,所以并没有得到皇帝过多的信任。但是他的武艺及统帅的能力又比南宋本土的将军高得多,为了不埋没辛弃疾的才华。当时的皇帝大多给他安排到平叛内乱的战争当中,淳熙二年赖文政领导的茶商起义,一度攻城陷地,数败官军。辛弃疾于六月受命为江西提点刑狱,闰九月即诱杀赖文政,平定茶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与他同朝为官的多位同僚也是深为推崇的。当时与他同朝为官的朱熹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过对辛弃疾的才干的肯定:“辛弃疾颇谙晓兵事”、“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辛幼安亦是一帅材”。可惜这么一个辛弃疾却因为旧地人民的身份而受到了皇帝的猜忌跟同僚的排挤。连同被排挤的还有辛弃疾恢复旧土的志向,当时的南宋皇帝多为偏安一隅的心态,对于北伐的没有太多的热情。所以纵使辛弃疾有高超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只得用于平定内乱,而无法收复失地,以致于辛弃疾留下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辛弃疾去世之后,华夏大地似乎便再无文武双全的士大夫。即便明朝出了像于谦这样能够排兵布阵、抵御外敌的文官,清朝出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中兴能臣,但是这些人即便能够带兵打仗,却又有几个能够身先士卒、执剑杀敌呢?纵使有戚继光这样的儒将在,但是归根到底,这些儒将的身份依然是将军。所以说辛弃疾是中国最后一个文武双全的士大夫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