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底,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对于中国人民来说,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的背后,离不开基辛格等人的努力。 因为有着这群特殊渊源,基辛格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伟人有过密切接触。

2015年前后,年过九旬的基辛格新书《论中国》出版。这本书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基辛格首次公开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见面细节与谈话实录,还有他对这三位伟人的私人评价。

那么在基辛格的私密日记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各自有着怎样的比重呢? “话中有话”的毛泽东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国务卿基辛格一行人顺利抵达北京,简单吃过午饭后,尼克松、基辛格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会面。 在基辛格的视角里,毛泽东的客厅、卧室堆满了书。

与这位老人家进行交谈时,也让基辛格体会到毛泽东“话中有话”的谈吐风格。 彼时,已经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基辛格曾与众多国家领袖进行过深入讨论。除毛泽东之外,其他国家的政治领袖谈论自己的想法时都是逐条陈述,类似于你问我答。

毛泽东却不这样,他先是发表一个意见或者提出一个问题,请来访的客人评论,接下来再通过另一个意见或者问题进行解答。倘若对方能从这些尖锐的辞令中发现他思路的走向,双方便可以继续畅聊。如果没有发现毛泽东“话中有话”,他老人家很少会把自己的意思挑明。

这就是为什么基辛格晚年曾经说过:“毛泽东的谈吐风格过于睿智和隐蔽,让不懂转弯的西方人一头雾水。” 这次会面结束后,在1975年10月和12月,基辛格与毛泽东进行最后两次会面。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病重,需要护理人员搀扶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已经不能多说话。

即使临近生命尾声,毛泽东的话语里还是略带讥讽,却寓意深刻。这也让基辛格实际体会到,不管毛泽东身体如何衰老体弱,他永远不甘处于被动地位。 在会议即将结束时,通常是大家比较客气的谦让时刻,毛泽东突然态度强硬,彰显其不容置疑的革命资历与中国人民的切实利益。

因此,毛泽东的谈话风格与其人生履历、人格魅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辛格总是想将中共领导人放置于他所设置好的框架内,这一框架完全不适用于毛泽东。毛泽东谈话风格既古怪且刁钻,却充满真情实感。一旦来访的客人弄清楚了毛泽东话中的意思,双方就会非常聊得来,在一些大事或者棘手的问题上便会迎刃而解。

只是,这种谈吐风格极具个人特点,有的时候会让客人感觉一头雾水。基辛格之所以会无比佩服毛泽东,便是因为眼前这个老人拥有远超同时代的战略眼光,短时间内直指一件事情的本质,体现出毛泽东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与基辛格此前接触过的政治领袖完全不同。

极少发火,沉稳自若的周恩来 相较于毛泽东,在基辛格眼里的周恩来拥有超人的智慧与超出常人的魅力。二人谈话中,周恩来含蓄、敏感的风格,帮助中美之间克服了新型关系中的很多隐患。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缓和,其实源于冷战时期的一种战术。当时中美双方对于改变对方的信念基本上不抱幻想,中美两国之所以能进行对话,很大程度是因为周恩来,包括基辛格、尼克松等人的努力。

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目标,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可以让步。但是,在谈判桌上的周恩来,只要涉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时,总是不会退让一步。日常生活中,周恩来却像一个邻家长者一样,对基辛格有着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当基辛格第二次来到中国时,周恩来欢迎他的态度就像是中美两国友谊已经根深蒂固,令基辛格不仅喜出望外,而且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涉及一些根本问题时,周恩来却丝毫不退。

1973年11月,基辛格应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他对周恩来这么说:“中国似乎还是一个儒家社会,有着非常古旧的真理。正是这个真理规范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运转,共产主义所做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那个真理的基本内容。”

按照他所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乃至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起到重要贡献,完全因为这套古旧的真理和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忍不住发火,他对基辛格义正词严地说道:“儒家思想是阶级压迫学说,共产主义则是解放哲学,这两个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周恩来的这番话让基辛格立即意识到失态,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还有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进行妄议和非论。 在基辛格的眼中,周恩来为人处世,包括谈话风格较为沉稳,给人一种既舒服却又不能从他身上占便宜的感觉。此外,周恩来是一个极有政治经验,且善于外交辞令的政治家。和他在一起谈判,似乎大事都变成小事,一些难题都能随着谈话得到解决。

不喜寒暄,擅长单刀直入的邓小平 1976年,中国人民一连失去三位伟人,党中央于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此后,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访问美国,与卡特总统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与邓小平交往过程中,基辛格发现他不喜欢寒暄,言辞相较于毛泽东更为辛辣,且有着单刀直入的风格。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夕,邓小平到访美国,通知华盛顿中国要出兵越南。

美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解放军的行动,但承诺可以分享情报和外交方面协作。然而,邓小平这一单刀直入的作风,却成功地让外界以为解放军的行动得到美国的同意,从而阻止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插手干预。 包括第一阶段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邓小平曾向华盛顿方面保证“苏联不会直接出兵攻击中国”,这个预言很快就得到证实。

基辛格不久后访问中国时,邓小平则与他长谈当时中国的战略。 按照邓小平的意思,他刚从美国结束访问,解放军马上就攻击越南北部,这件事情已经征求过华盛顿的意见,中国会自己处理这个问题。解放军的兵力足够一直打到越南河内,我军却不会这样,中国政府的诉求是想给这个不听话的邻居一点教训。解放军的一切军事行动都在合理范围,不会影响世界或者东北亚的格局。

邓小平这番话的背后含义,即为他清楚美国不会明确表示支持解放军,但可以“先斩后奏”,在不影响各个国家的前提下,解放军略施小惩,让越南乖乖听话,已经达到中国政府的目的。美国虽然吃了一个哑巴亏,至少没有让东北亚的局势过于恶化,中美还是能够继续坐在谈判桌上交谈。 弄清楚这些后,基辛格愈发钦佩邓小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战略见解。

总而言之,在基辛格的私人日记中,毛泽东占据比重最大,其次便是邓小平。因为邓小平谈吐风格与毛泽东颇有相似之处,虽然邓小平不喜欢话中有话,却喜欢使用“迂回”的办法达到中国政府的目的,这一点与毛泽东颇有相似之处。

周恩来对于基辛格而言,倒不像是一位政治场上的对手,反而像是一位认识许久的邻家大哥,二人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伟人的谈话与办事风格各有千秋。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涉及国家与人民主权与利益时,他们还是会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