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离书,放在现代,其实就是一纸离婚证。只不过,现代的离婚证写得很简单,无非是:“某某和某某,申请离婚,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离婚的规定,登记机关某某某准予登记,发给此证。”

一段婚姻就此告一段落。从此路归路,桥归桥。

而在风华绝代、连骨子里都透着诗意的大唐盛世,和离书怎么可能写得如此简单、干瘪呢?

唐代的和离书长什么样子?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其中就有和离书的范本。

范本这样写道:“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离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段。

第一段,追忆结婚之初的缘分,属于“前世三生结缘”,大有来之不易的感叹。第二段,描绘结婚后,由于性格等原因,导致夫妻之间发生了不和谐之音,以至于实在难以共同生活下去,不如好合好散。第三段,祝愿娘子在离婚后,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第四段,丈夫还要主动承担娘子离婚后三年的衣粮,而且是一次付清。

这里,没有分割财产的大打出手,没有推卸责任的怨气冲天,更没有恩断义绝的反目成仇,只有好聚好散的美好祝福,“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唐人的包容和释怀,可见一斑。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幅场景:在唐代,一对夫妇感情走到了尽头。大家只好请来双方父母、亲戚,坐在一起,共同作证。丈夫慢慢拿来纸笔,娘子缓缓含泪磨墨。墨磨好了,丈夫挥笔在宣纸上写下或粗豪或隽秀的字迹……

当娘子和娘家人离去时,没准丈夫还依在门口悄悄抹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啧啧啧,你看在唐代,连离个婚都搞得这么优雅,还让其他朝代的人怎么混?

回到《大唐荣耀》,我注意到,与此前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不同,这部电视剧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

比如,李俶和沈珍珠结婚时,沈珍珠的婚服装扮,也抛弃了以往古装剧里千篇一律的红巾盖头,而是还原了唐代的婚礼习俗。沈珍珠所穿婚服为一袭齐胸襦裙,手执团扇遮面,让人直呼惊艳……这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轻纱拂唇暗香来”的唐代婚礼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的诗人们,恨不得在每一块巴掌大的地方都要写上诗歌。门边要写,墙上要写,岩壁要写,就连这方寸之间的团扇上,也是要写上几句情意绵绵的诗歌。

晚唐诗人李商隐就爱在团扇上写诗歌,一首《代董秀才却扇》云:“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团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诗歌的大意是,洞房花烛夜,新娘却将一把团扇执出来遮住面容。她款款地告诉新郎,你如果要我把遮住面容的团扇拿开,就要好好攻读获得功名(蟾宫折桂)。

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不认真查礼簿,数钞票,却来搞这个劳什子团扇——你让后来人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