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a deer,a female deer. Ray,a drop of golden sun……”当这首熟悉的《Do Re Mi》响起,相信大家立马就能想到《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诞生于1959年,曾为无数人打开了音乐的大门,至今已在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超4000场。2024年,《音乐之声》将迎来65岁生日。

这是许多孩子人生的第一部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剧,对于我的元元也是如此。2017年,不过三岁的元元走进剧场,第一次欣赏了中文版的《音乐之声》。时隔六年,我们将欣喜地见到这部经典在广州上演!

2024年1月17-22日

百老汇英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

重磅登陆广州大剧院

八场演出现已全面开票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此次来到中国巡演的百老汇原版《音乐之声》将忠实呈现全新复排的北美巡演版。它降低了许多角色饰演者的年龄,如玛丽亚、上校和修道院院长等,从而更好地激发角色活力,并以现代视角来深入审视剧中人物的关系,让每个角色愈发透出人性色彩。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将更深切感知到这部音乐剧所传递的温暖和治愈之情,以及爱与音乐的力量。

————以下是做功课分界线————

《音乐之声》如此经典,以至于我对它的幕后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英国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攀越群山——<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公开发表的资料。透过其中的介绍,我得以窥见艺术加工与真人真事之间的微妙差距。

▲BBC纪录片《攀越群山——<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

诚如乔治·冯·特拉普海军上校与玛利亚最小的儿子约翰内斯·冯·特拉普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个人都认为《音乐之声》很写实,其实不然。我母亲写的书被拍成了德语版的电影,随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最后又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这就像一个猜谜游戏,你对旁边的人悄悄说句话,然后他转述另一个人,这个人把听到的说给下一个人听,这句悄悄话挨个传下去,到最后已变得面目全非。

特拉普一家之所以扬名于世,不能不归功于约翰内斯·冯·特拉普提到的“我母亲写的书”——玛利亚·冯·特拉普1949年出版的自传《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故事》(The Story of Trapp Family Singers)。而从个人记忆到舞台、银幕经典,《音乐之声》得以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也不能不仰仗精心的艺术加工。

1965年,好莱坞电影版《音乐之声》问世时,美国正在经历着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双重考验,男女老少涌入影院,从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中寻找慰藉。它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10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

▲1965年,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电影演员朱莉.安德鲁扮演的叛逆修女玛丽亚,以音乐治愈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她的温柔亲切让她赢得了上校家孩子们的喜欢,也最终收获了上校的心。而真实的玛丽亚也是这样的“完美”吗?

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儿女们说起自己的母亲时,都表现出十分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她的儿子形容她是一个天生的娱乐家、像“政客”;热爱社交,在公众演讲中得到快乐,也热衷于传教,但是对待自己的子女,却独断专行。她的女儿说,自己的母亲对外人和蔼可亲,对家人却经常乱发脾气。

关于剧中人与真人的差距,玛利亚本人并不否认。她生前曾说过,朱莉·安德鲁斯把她演得“太温柔了”。“我漫长的痛苦是,我不能让这些不同版本中、不同类型的玛利亚,像我那个年纪一样野性不驯,她们都非常淑女,但事实上我并不是这样。”

▲现实中的晚年玛丽亚.冯.特拉普

影片中关于特拉普上校的人物塑造,也让他的孩子们有些难以接受。约翰内斯这样回忆父亲:他非常有魅力,为人慷慨,思想开明,并不像电影和音乐剧里那样严厉和不可接近。母亲也试图改变电影里对父母的描述,但没有成功。

众所周知的《音乐之声》故事结尾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家乡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表演后出逃,一家人成功躲避了德国纳粹的追杀,步行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奔向了新生活。

但事实上,奥地利和瑞士的边界是无法翻山跨越的。1938年,特拉普一家是坐着火车逃离欧洲,千辛万苦来到了美国。这一家人在美国难民收容营里用歌声换取留在美国的机会的情节,在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版电影里有所展现。

上世纪30年代,恰逢欧洲民间开始复兴合唱团。在离开萨尔茨堡前,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欧洲各大民谣音乐节都有获奖,演唱事业也很出名。但他们演唱的歌曲可不是DoReMi,而是严肃的圣歌以及阿尔卑斯小曲。

来到美国之后,特拉普一家仍以音乐为生存手段。那时,美国的民谣运动正兴起,各地圣歌、民谣、民族音乐涌现,他们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家庭合唱团。一家人租了一辆巴士,吃住都在巴士里,到美国全国巡演。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喜好,他们穿着奥地利乡间服装,调整了曲目,取消了严肃音乐,演唱起一半宗教、一半民谣的曲目。很快,冯·特拉普一家便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的巡演甚至需要提前几年预订。

▲冯.特拉普家族合唱团在美国表演

尽管冯·特拉普上校本人并不喜欢这样抛头露面的生活,但全家必须一起团结谋生。1947年,特拉普上校去世,全家人依然在玛利亚和瓦斯纳神父的带领下继续巡演生活,直到1956年家庭合唱团解散。

不再以家庭合唱团的形式出现,对他们的粉丝来说不无遗憾。然而对于他们家中的某些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在家庭合唱团解散之后,儿女们寻找各自出路。1987年,伴随着玛利亚去世,后代们的关系进一步分崩离析,甚至一度为争夺家族财产股权而闹纠纷。

电影中的故事犹如童话故事般浪漫,而真实却叫人唏嘘、甚至叫人感伤。冯.特拉普家的孩子们有多位终生未婚——因为要忠于这个团结大家庭的幻想,也因为玛利亚坚持而狂热的教育方式。特拉普上校和玛丽亚亲生的大女儿罗斯玛丽就是其中一位,父亲去世后她一度精神崩溃,对于母亲,她既爱又惧。

尽管《音乐之声》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但事实上这部作品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萨尔茨堡本地人所熟知,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或者音乐剧。当地人怀疑其真实性,认为这只是好莱坞的塑造

电影中,冯.特拉普上校拒绝向纳粹妥协,这一点让奥地利人难以接受——在二战中奥地利曾与纳粹勾结。在纪录片的结尾,一部全新排演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上演。这也算是特拉普家族的故土父老与一部经典、与一段历史某种形式的和解吧。

在今天,《音乐之声》以及音乐家莫扎特,一起成为萨尔茨堡这座小城的名片。透过萨尔茨堡的旅游推介网站,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之声》已经成为了这座小城的一张名片。每年有30万人去到萨尔茨堡旅游,大多数人都要求参观《音乐之声》中出现过的景点。大家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正能量,把故事发生地和电影的取景地萨尔茨堡视为圣地。

▲在萨尔茨堡旅游推介网站上关于《音乐之声》游览的专题https://www.salzburgerland.com/en/sound-of-music/

上世纪40年代初,特拉普家庭成员在美国佛德里安州买下了一处农场,并经营起了一家特拉普家庭旅馆(Trapp Family Lodge)。这家旅馆至今仍在,也提供丰富的旅游活动。

▲特拉普家庭旅馆的网站https://www.trappfamily.com/

我饶有兴趣的阅读了这个网站上关于特拉普家族的年表记事,最后一栏是“2015年”,这里只简单写到:特拉普家族在原址扩大酿酒规模。而这一年,对于《音乐之声》的世界各地粉丝来说,是这部经典问世半世纪集体怀旧的重要一年。

这个细节,或许体现着电影原型中的人物与电影尽力地保持着某种合适的关系。约翰内斯承认,有时候很难和电影版本的自己并存,“但离我为这部电影生气恼怒的日子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很多人说这部电影鼓舞人心,对此我也很感动,我把它放到一边,成为我公共生活形象的一部分,私下里则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读到特拉普家族的这些真实故事,让我心情有些沉重,也更加珍视《音乐之声》这部经典。正是“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让我们有了在现实中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也许有一天,我和孩子会追寻这乐符,来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像玛丽亚和孩子们一样在山间放声歌唱,或是特拉普家族的在美国的那片宁静农庄,作为来自中国的粉丝,与他们的后人聊聊天。

希望这些美好能成为我的孩子生命中的鲜活色彩。成长中难免有许多烦恼,那就暂时放下烦忧,大声唱一唱《Do Re Mi》,在歌声和笑声中被治愈。

如果要带上孩子一起走进剧场,《音乐之声》可谓再合适不过了。它并不是简单的合家欢音乐剧。脍炙人口的音乐和打动人心的情节向我们传递纯粹的感动与力量,普世的主题也唤起我们对信仰的坚持和“攀越群山”的勇气。

2024新年演出季

经典百老汇英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

2024年1月17-19日(周三-五) 19:30

1月20-21日(周六-日) 14:30 19:30

1月22日(周一)19:30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99 299 499 699 799 999

* 英文演绎,配中文字幕

时长:约165分钟(含一次20分钟中场休息)

* 每人一券,建议观演年龄3岁及以上

*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曼竹鱼,坐标广州,家有女儿元元

曾经,从事文化历史领域报道;

现在,自由撰稿人、博物馆儿童教育推广者

与大家分享好剧、好展、好物、好地、好书......和孩子一起共享成长中的美好

欢迎星标、留言、点赞、在看、转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