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和地源热泵井工作的空调系统,每年可减少约190吨二氧化碳排放——在雄安站枢纽片区2号地,一栋“零碳”建筑拔地而起,它就是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

目前,该建筑已正式通过2023年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第一批)专家评审,成为“官方认证”的新区首批零碳示范建筑之一。

它的零碳排放如何实现?又有哪些先进技术运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拍摄的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刘光昱摄

两条构造路径建起“有气息的大楼”

一眼看去,首先吸引人的是大楼屋面光伏玻璃采光天窗。

“知道大楼里为啥这么亮?看头顶150平方米的光伏玻璃采光天窗,不仅采光,还能发电。”近日,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讲解员韩萧介绍,这座零碳建筑,不消耗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而是依靠可再生能源持续供能,又被称为“有气息的大楼”。

记者看到,展馆具有规划展示、企业文化品牌宣传、会议路演承办等多重功能,将为雄安站枢纽片区产业导入、交流招商和企业疏解等提供支撑。

韩萧介绍,建筑碳排放很大的一部分,来自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不影响其功能需求的情况下,该大楼通过规划和设计,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志国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这座大楼的设计。“零碳建筑有哪些要求?”他介绍,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自方案规划阶段就遵循零碳建筑正向设计理念,明确零碳建筑的实施路径——即适应气候条件,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碳排放目标要求下,采用性能化设计手法,依托被动技术和主动技术,选用低碳建材、低碳结构以及材料减量化等设计手段,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等碳抵消方式,达到零碳建筑的设计目标。

雄安新区建交局城乡建设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除了零碳的展示中心外,还有很多其他绿色建筑,像花园式的变电站,就是把花园和变电站这种理念融合到一起,它从理念上就非常的绿色环保。另外,还有超低能耗的商务服务中心等,这些绿色建筑在雄安新区随处可见。

7大主被动技术组成“绿色核心”

零碳排放如何实现?

这个“零碳”大楼的玄机,来自背后的“黑科技”。

“零碳建筑能够实现‘零能耗’的理想目标,离不开先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运用。”中铁地产设计咨询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磊说,绿色技术都在天地中,通风廊道、保温遮阳、地源热泵、光储直柔、蓄能水箱、高效机电、智慧运维为一体的7大主被动技术组合,是支撑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的“绿色核心”。

整个大楼穿上了一层“节能外衣”。

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在顶部满铺光伏板、屋面采用光伏玻璃采光天窗,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流,年总发电量可达25.25万千瓦时。随后,再通过光储直柔技术,进行整个直流微网的智能调节,最终实现建筑电力能源的自给自足。据测算,此项应用每年可减少156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100%。

还有一项技术设备藏在了建筑的负一层。“别看面积不大,但有科技范儿。”张磊指着密密麻麻的管道说,这是地源热泵系统,主要利用地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为展馆供暖和制冷,夏天将室内热量排至地下,冬天将地下热量取出供室内使用,有效维持热量和地下生态环境平衡。

该系统实现了低能耗“一机两用”,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运用该系统后,展馆电力消耗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可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可减少70%以上,制热系统相较于燃气锅炉的效率平均提高近50%。

考虑到昼夜采暖、空调使用频率的差距,展馆地源热泵还配置了蓄冷蓄热系统,在夜间低使用量期间,储存冷量(热量)供建筑日间高峰期使用,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张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依靠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和60口地源热泵井工作的空调系统,能让建筑室温恒定在20至26摄氏度,达到四季如春的效果。这样算下来,每年可以减少大约19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近日,雄安新区印发《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在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在“一主五辅”区域内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到2025年,建成一批近零能耗示范工程,实现全区建筑能耗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能源消费水平接近或者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河北日报记者 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