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躺在床上近30年的朱令,在脑瘤突然发作中,度过了她50岁的生日。

瞳孔放大,颅压飚高,高烧39度,朱令一度处于病危状态,好在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案”,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桩“校园奇案”。在那个年代,考上中国最高学府的朱令一定没有想到,等待自己的不是光明美好的未来,而是被人偷毒,糖尿病、智力退化、脑瘤、肺部肿瘤,瘫痪患者。

更诡异的是,如此简单的一桩案件,从案发到现在已经近三十年,“凶手”依然逍遥法外。不仅如此,警察的一切调查过程和结果都不予公开,直到十年之后,朱令父母才知道警察早已悄悄结案。

1.

1973年,朱令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父亲吴承之是我国著名的高级工程师;而其母亲朱明新则为远洋运输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朱令有一个姐姐,跟随父亲的姓氏叫吴今,而自己跟了母亲的姓。吴今作为长女,多才多艺,不仅舞蹈、钢琴、英文颇为娴熟,而且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生物系。

同样年轻的朱令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她在学校里受到表彰不断,从初中开始一路保送至清华。

然而,姐妹俩命运的转折点,竟发生在短短几年间。

1989年4月,吴今与同学共游野三坡景区时意外坠崖身亡。尽管她的衣物非常整齐,但现场痕迹不像是意外跌落。可由于缺乏明确的证据指向谋杀,有关部门最终认定为意外事故。

姐姐的去世给朱令的家庭带来不小的打击,却没想到厄运并没有就此离开。

1994年9月开始,朱令的眼睛数次突然失明,去了各大医院都检查不出问题。起初朱令没有太过在意,可到了11月24日,朱令21岁生日,她父亲特地赶到学校和朱令一起过生日。可就在他们两代人共进晚餐的时候,朱令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和大汗淋漓。他以为只是普通的肚子疼,就直接带朱令去了学校的医院做初步检查。

1994年12月5日,初冬的冰冷突袭,病痛再次如狂风骤雨般降临到朱令身上,这次的痛楚不仅局限于腹部,她的全身各处关节也被折磨得苦不堪言。头发犹如凋零的秋叶纷纷落地,她已经无法忍受这种炼狱般的痛苦。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向父母详细地报告了自己的状况。接着,她的父母立刻将她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医院尚未能找到困扰朱令的病症来源,然而为了避免再耽误学业以及乐团筹办的活动,她在感受到稍许缓解后,还是坚决恳请父母批准让她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后再回家。然而,即使在出院之后,朱令仍旧会被剧烈的腹痛频繁地侵袭,导致在演出前的三天内她都无法进食,但她仍选择了默默承受这一切,坚持完成了演出任务。

就这样,在1994年12月11日傍晚“一二·九晚会”在北京音乐厅顺利举行。而朱令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与乐团共同演奏了几首曲子,其中包括一首名为《广陵散》的古琴独奏。

当演出圆满结束,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前往清华南门附近的一间小酒馆共同庆祝胜利,可朱令却未能出席。第二天,朱令的疼痛感更加剧烈,难以忍受的她决定独自回家。

2.

1994年12月23日,朱令的病情逐渐好转,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她被送至北京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尽管还未找到明确的病因。一个多月的治疗后,朱令的病情有所缓解,她的头发也重新长了出来。

1995年1月23日,新年伊始,朱令正式出院回到家中休养。然而,当新学期2月20日开始后,朱令的身体依然很虚弱,无法支撑远距离行走。就这样,她只去过教室三次,其余时间都在宿舍里自习,恶补错过的课程。

她的早餐是由母亲亲手准备的夹心面包以及各种营养粉调制而成;午餐和晚餐就得被迫奋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前往食堂买饭回到宿舍床上勉力吃下;就连饮的用的水也是宿舍的同学帮她打好拿过来供她饮用。

本以为经过慢慢休养,自己会逐渐好起来,可入学后不久,朱令又一次经历了剧烈腹痛的侵袭,而这次,剧痛比上一次来的更加猛烈。

95年3月7日,她被紧急接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救治,翌日即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接诊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舜伟医生高度怀疑她可能是由于重金属中毒引起的病症,但由于朱令回忆自己根本没接触过铊盐类化合物,而且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缺乏进行相关检验的设备,李舜伟医生轻易排除了朱令患有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

到了3月11日,朱令已呈现出神志不清、言语表述混乱的状况;在随后的3月13日,她感觉头晕目眩、视线模糊、视物旋转;翌日,即3月14日,朱令的双眼出现不由自主向上翻动的现象;至3月15日,她的病症愈发严重,导致脸部肌肉麻痹、眼肌麻痹以及自主呼吸终止,原先滋生的秀发亦再度脱落殆尽。

直至1995年3月22日,朱令遭遇吞咽困难,进食时更频繁地发生呛咳;

次日,即3月23日,她的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遂接受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同时并发气胸;

3月2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为朱令施行血浆置换疗法,共计8次,每次置换血液量超过1000毫升,尽管此项疗法对维持朱令的生命活动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却使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3月26日,朱令被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

3月28日为昏迷状态;

直至4月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围绕朱令的病情召开一场院际会诊,期间亦有专家对此提出疑虑,认为可能存在中毒情况,然而由于先前提及的清华大学所提供的无接触证明以及病情发展阶段并不符合中毒特征,故而中毒的可能性再一次被排除再度排除。

转折点源于朱令的高中同学贝志诚的一次“临别”探访。

3.

贝志诚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在校生,当他在与同窗好友共聚时了解到朱令的病情,便邀请同学们共同前往医院慰问朱令。当时某位朋友曾告知他们,这次探访有可能成为告别的最后机会。

在贝志诚眼中,他们年纪尚轻,对于死亡还颇为陌生。当他们依次进入ICU区域问候朱令时,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袭上心头,仿佛正在与其遗骸告别。离开病室之后,他看到两位悲伤不已的父母亲,试图宽慰他们却又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贝志诚很想为朱令一家做一些事情,他突然想到最近听闻的关于互联网的资讯,或许可借用此项技术向全球范围内的医师寻求援助。1995年的那个时期,中国互联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仅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及化工大学具备三条传输速率为256K的链路。

贝志诚将想法和父母说了出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借助互联网,向昵称为sci.med的新闻组以及其他相关新闻组以及Bitnet发送询问救援信息的电子邮件。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贝志诚获得了老师、军同学、海外留学生、外国友人等众多热心人士的协助,涵盖网络链接、程序研发、数据收集、翻译、统计等多个方面。

仅仅十天之内,共收到来自全球的回复邮件达1635封,其中约百分之三十的国外专家一致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