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孙吴永安六年,曹魏景元四年),蜀国因为诸葛亮和姜维连年不断地北伐以及宦官黄皓专权下,国力、民力早已消耗殆尽,基本处于油尽灯枯的弥留状态。曹魏实际掌权人、大将军、丞相司马昭趁机出兵灭蜀,派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分统16万大军三路伐蜀,邓艾涉险出奇穿越阴平险道直捣成都,蜀后主刘禅心知大势已去,献玺绶投降,立国42年的季(蜀)汉名实俱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的265年,司马昭死去, 其子司马炎继位后迫不及待地篡魏建晋,魏国灭亡。而此时的东吴,因立太子之争经过好几次政治动乱,国力早已经衰微,在位的吴主孙皓是个骄奢淫逸、凶残昏聩的暴君,戾狠嗜杀,臣民与其离心离德,军队士气涣散,吴国离彻底亡国也不远了,唯一可以依仗的仅剩长江天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有些本事的。他将灭吴大战略分为两步:一是269年(晋泰始五年),他派老成宿将羊祜坐镇经略荆州(襄阳、樊城),与东吴名将陆抗相持;羊祜到任后,采取与民生息之策,轻徭薄赋,休养士民,以安定饱经战乱的荆州民心,同时他大搞统战运动,向隔江对峙的吴军大施恩惠,使因财政困难而衣食匮乏的吴军将士得以饱暖,在羊祜的努力经营下 ,严重缺乏各种作战物资的东吴荆州驻军人心离散,基层将士纷纷渡江投降晋军,陆抗也无力禁止,羊祜兵不血刃就瓦解了吴军的斗志与士气;另一方面,司马炎以另一名将王濬为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的蜀地督造战船,训练出数万精于水战的水军,为顺流东下攻吴,创造了积极条件。这一准备过程,耗费了整整10-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咸宁5年(279),司马炎见诸事齐备,条件成熟,大手一挥,20万晋军兵分6路,从东西南3个方向同时向江东直扑而去。

西晋大军的攻击总目标是长江下游地区,即东吴腹心之地,故在下游地区出动10余万主力大军直逼吴都建邺(今南京)。安东将军王浑率10多万大军,自寿春出横江渡口,攻占长江北岸地区;以琅琊王、镇军将军司马伷率徐州军数万人,自下邳攻涂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长江上游(益州,今四川)出3路大军,从西面和北面水陆俱进,首先占据西陵、江陵、夏口等地,然后乘势顺流东下,直扑建邺。

晋军数道并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吴军,吴军士气低迷,无力阻拦。经数场激战, 最终益州刺史、楼船将军王濬率水军攻破吴军最后一道防线,迫降东吴游击将军张象率领的1万水军。彼时,长江中皆是王濬所率的高大战船,旌旗猎猎,兵甲布满江面,声势十分浩大,继续向建邺方向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先吴主派去南征交趾(今越南以北)的将军陶浚,正行至武昌,得知晋军大举攻吴的消息,便停止南伐交趾,率部返回建邺,准备迎击晋军。结果,两万军队还没出武昌界便逃散一空。

此时,王浑、王濬、司马伷等各路大军已经会师,旋即逼近吴都建邺之长江北岸,东吴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意志崩溃,纷纷率部投降王浑。吴主孙皓见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便采纳光禄大夫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诈降建议, 分别遣使送降书给晋军大将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降服,企图挑唆3将互相争功,引发晋军内部分裂而自相攻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使先把降书送给琅琊王司马伷。此时王濬正挥军前进,3月15日行至建邺西南的三山时,王浑派人追至令其暂停进军,王濬置之不理,借口风大无法停船,扯起风帆直扑建邺而去。当天,王濬统率水陆8万大军,舟连百里,冲入建邺。吴主孙皓见大势已去,便反绑双手、用马车拉着一口棺材,带着一班自缚双手的文武大臣,前往王濬军门献国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军灭吴之战前后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准备10年之久)。晋军以破竹之势连破东吴4州、43郡、歼灭5、6万吴军、降服吴军23万、俘虏吴主孙皓的众多的大臣,东吴政权宣告覆灭。

晋灭吴,结束了长达百年分裂、战乱局面,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