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1000个重见光明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55

飞鸟划过南疆冬日的晴空。

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术后白内障患者吾斯音望向窗外。他的目光渐渐聚焦,辨清了这团空中白影:“那是南下的鸟群。”

术前,吾斯音左眼的视力仅有0.02,目之所及是一片模糊。手术台上,医生只花了短暂的10分钟,就将他的视力恢复到了0.8。漫长的是从家门口到手术室这条“路”——这位生活在中国最边远西域的农民,走了4年。

白内障本是常见病,手术技术已然成熟。但在新疆喀什,仍有数万名像吾斯音一样的人,困在这个寻常眼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末,随着广东医生到来,吾斯音成为“粤新光明行”项目第1000个重见光明的人。而医生们所希望的,不仅是点亮这千名患者的眼睛,还有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待

2023年9月,疏附县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来到了吾斯音的家附近义诊,为11月底的“粤新光明行”筛选免费手术的患者。

这是由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和省卫生健康委统筹,中山眼科中心主要执行的白内障筛查防治项目。广州的眼科专家们将在三年时间内远赴边疆,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塔县等地,每年为1000名符合手术指征的当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

吾斯音盼这个机会,已经盼了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术完成后,白内障患者吾斯音带着笑容走出手术室。

他的家,坐落在萨依巴格乡的一片胡杨树林里。房子墙皮斑驳,后院就是牲畜棚,里面圈养着他全部的家当——15只羊、7只牛。再往后走,还有0.1亩的菜地。

这天上午,吾斯音坐上妻子的电动车,从这里出发,穿过金黄色的胡杨树林,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义诊现场。他的心情,与此时南疆秋季的景色一样“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斯音的家。

四年前,57岁的吾斯音确诊白内障。当时,他左眼刚出现视力模糊,右眼则几乎看不清。

以务农为生的他,常年在帕米尔高原强烈的日照下劳作。衰老与光照,是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在日照时间长的新疆,发病年龄更早,患病率更高,病情也更复杂。但由于当地患者经济条件、就诊意识及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等因素,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人并不多。

2019年,吾斯音心想,先治更严重的右眼。他忍痛卖掉了一只羊,换来5000元的手术费。剩下的牛羊,他打算全部留给儿子结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斯音家中养的小羊。

左眼的治疗,就此被耽搁。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只眼睛与这个年近花甲的身躯一同,加速衰老。

2021年的冬天,59岁的吾斯音摔进了河里。凛冽的寒风中,他骑着车去给家中饲养的牛羊买饲料,没有看清迎面开来的车。等他感受到这个迅速移近的物体,本能地躲避并且反应过来时——冰冷的河水已浸透他的全身,肋骨也摔断了。

这一刻,他意识到,白内障还是得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科病房里,陪护患者的家人。

大女儿的公公告诉他,来援疆的广东医生,会做免费手术。他就是那个“幸运儿”,术后眼睛不痛,看得也清楚。

吾斯音着急地前往那间医院,却发现广东医生已经走了。

“我十分后悔。”吾斯音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期盼广东医生再度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愈

11月28日中午,记者在疏附县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吾斯音。此时,距离他接受白内障手术,还有不到6个小时。

病床上,他有些激动地搓着手。高原地区的日照,将他的肤色晒得黝黑,皱纹亦深刻。指甲缝隙间,是多年劳作留下的洗不掉的泥印。

今年,吾斯音61岁了。距离确诊白内障,已过去四年。他的左眼微微下耸着,时不时漫起眼泪,视力也退化到了0.02。他说,视野四周像蒙着一圈黑影,中间则是一团模糊的白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科病房一角。

11月28日傍晚时分,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为他进行手术。这一趟光明行,他们预计做25台手术,吾斯音是其中之一。

手术室里,林浩添通过显微镜,看清了这颗衰老眼球里的结构。里面的晶体,浑浊而混杂。世间万物反射出的光线,本是要透过这个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但吾斯音的晶体不再透明,光线在眼球内便被阻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浩添与同事们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为打开光明的通道,林浩添运用一束激光,在吾斯音的眼球上开出小洞。而后,他抽出里面浑浊的蛋白肌,植入澄净的人造晶体,使光线可以顺畅地落进视网膜。

10分钟后,手术结束。吾斯音从手术台上坐起。这个过程太迅速,他几乎没感受到痛觉。下床后,他一把抱住了林浩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浩添揭开吾斯音的纱布检查其眼睛术后恢复情况。

中山眼科中心防盲治盲办公室副主任黄文勇说,白内障手术并不复杂。对于一个成熟的手术医生来说,往往只需10分钟就能做完,“通常在县医院就能处理好。”

但在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新疆喀什,这却变得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文勇与同事们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新疆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喀什地区的年白内障手术量不到乌鲁木齐市的一半。

2020年,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医院才成立起第一个眼科专科,广东援疆医疗队为这里引入了先进的手术设备,开始逐步带教当地医生。

“医疗技术人员不足,是制约当地医疗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广州援疆医生、疏附县人民医院院长雷鸣说。

而在海拔更高的塔县,县里唯一一间医院并不具备手术条件,居民有时要翻越好几座山头看病。今年8月,“粤新光明行”项目的广东医疗队来到这里,搭建起手术平台,为居民做手术,也带教当地医生——这是此项目的另一大任务。

黄文勇说,3年3000台手术,在这过程中,广东医生将“手把手”培训本地医生,提升他们的手术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医生协助广东援疆医生进行眼科治疗。

虽然,广东医生让当地百姓信赖,但他们希望,有一天喀什居民可以不用等待广东医生的到来,而是随时走出家门口,来到县医院,就能做上手术,恢复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

光明,给予了吾斯音好好生活的勇气。

11月29日下午,术后在院休息了一天的吾斯音,准备揭下眼包。妻子来病房里陪伴他,她穿上了喜庆的红衣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后的吾斯音(左)。

揭下眼包的一刻,光线涌入吾斯音的左眼。他望向窗外,认出了远处枯了枝干的胡杨树林,也认出了空中的飞鸟。他忍不住抹起眼泪,对医生反复说着“谢谢”。

此刻,他最想回到家,看看门前自己亲手栽下的核桃树和沙枣树。这两棵树陪伴了他40年,他很开心,未来自己还能继续“看着”它们生长。种地时,他也不必再担心看不清蔬菜种子,可以“种更多的菜,过更好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斯音家门口的树。

与吾斯音一起揭下眼包的,还有73岁的患者库尔干。

6年前,库尔干出现视力下降,眼睛时常流泪。如今,他两只眼睛的视力分别只有0.06和0.04,10米以外的事物完全看不到。他不知道白内障会致盲,听朋友说,点眼药水和吃保健品就能恢复。他一一尝试,却没效果。所幸,义诊时当地医生发现了他,赶上了失明前最后的手术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眼科医生在疏附县琼巴格村进行义诊。

“在广州,很多患者视力还有0.6的时候,就主动找上我们手术。但在边远边疆地区,患者就医意识比较薄弱,不知道白内障的危害。有些人看上医生时,眼睛都已经失明了。”从事了数十年基层防盲工作的黄文勇有些痛惜。

雷鸣表示,提高患者的就诊意识很重要。如果就医难,那就送医上门。

每隔一段时间,他与援疆医疗队成员们就会下乡义诊。筛查疾病的同时,也提高居民们的防病意识。雷鸣感受到,这半年,主动来医院检查眼睛的人变多了。

此外,援疆医生们重点培养喀什当地村医力量,教他们辨别白内障、青光眼眼部疾病的早期症状。村医是与当地老百姓接触最频繁的医生,如果能在行医时及时发现村民眼部异常,将能提高眼疾的早期确诊率和救治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科病房里,陪护患者的家人。

林浩添称,为期三年的“粤新光明行”项目,除了手术和培养当地医生外,也会对居民们进行常见致盲眼病的科普宣教,以义诊筛查、眼病科普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并通过5G智能巡诊车、手机端查眼病等技术赋能,使眼病防治覆盖到更广阔的区域。

广东医生们所期望的,不只是每年帮助1000位患者手术,而是——

当地每一位患者,都能拥有“光明”的希望。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拍摄】南方+见习记者 郑新洽

【剪辑】龙达洋

【海报】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