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这学上的吧,有点“稀碎”:

全国各地都在流行病高发期中,我家也中招了,老大检测是支原体感染,症状还好,比较轻,但是反反复复,在家一周去学校报到,没几天又起小症状了,还得继续休。

孩子一难受,咱肯定都是关注身体:好好休息,其他再说。

没啥症状、还比较“散漫”的节奏呢,时间长了就有点看不惯了。说我呢~

周日周一刚好两天和孩子大眼瞪小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日是超级舒服地睡到了自然醒,前一天爬山去了,大突破登了顶,第二天赖床真开心;

周一是头一晚好奇打开了《新闻女王》这部电视剧,就想一直看下去,加上前阵子各种外出、写书节奏挺忙的吧,我就没出门,享受了好久没有的煲剧时光。

这在家待了这两天,孩子也在啊,我就发现哪里“不对劲”:

她早就不烧了,活蹦乱跳的,怎么和我节奏一样,也放飞得很?玩玩这听听那各种捣鼓,就是不碰作业!

到傍晚时我没忍住,提了提她:

叶子,今天是周一哦,不是放假,还得几天才上学,好像你是还有作业的哦,你是打算每天都玩了吗?如果想上学后要完成的东西不要太多的话,每天需要主动看一看的。

她没说啥,就听着,也没动弹,我一激动又输出了一些,心想着之前都挺主动的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怎么还要提醒呢?我休息和你可不一样,我心中是有数的,你不会真的是玩嗨了不记得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我也感觉到了,说得有点多、越说越严厉的节奏。

而且越说她呢,我就越感觉,这怎么这么像我内在的那个勤奋小人在叨逼叨,说我自己。

确实两天休息很舒服,不过我也是惦记着一些事的:编辑又催我书的进度了,得抓紧啊,还有微信里的不少消息、公号的日常……

尤其周一放飞,我心里是有这些念叨的,毕竟,是周一!

意识到可能刚刚的话孩子会有体验不好的部分,我去拥抱了她,然后,突然好奇,冒出了一个问题:

“宝贝,你这几天没有做作业,那你是一点都没想着,就很开心地玩呢?还是每天时不时地会惦记着,哎呀,我还有作业没完成。”

说后半句的时候,小叶子猛烈地点了点头。

我乐了:看来咱俩一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接着问她,“那你是一直知道要写作业,但是好像就是没玩够、还想继续玩的感觉吗?”

她又猛烈点头,“妈妈,是的!我就是这样。”

我明白了,因为这也是我的感受来着:

孩子和我们往往有神奇的“同频”,其实并不是休息、玩的时间不够,是玩的时候还有一部分“惦记”、“罪恶感”占据着内存,于是休息的那个瘾,没满足透,总想补偿。

我和她分享了周六去爬山的神奇体验:

爬山不累的新体验,也是人生珍贵的隐喻啊……

“就是面对这样一个一开始说登顶就得3、4个小时的大任务,我是抵触的、光是想想就不想爬了,而且确实很累啊,好多好多台阶,我累了停下来,爸爸还不让我停太久,说身体会冷,会更不想爬……”

“后来我就体验到了啊,好像真的休息不要太久,30秒左右趁着身体还有热量去走,会比冷了要更轻松,而且我再也不等到累到不行才停下来休息了,是主动在有一丢丢累的感觉、大约上20-30个台阶时,就停30秒,然后继续走。你猜怎么着?”

小叶子瞪大了眼睛——“结果妈妈就登顶了,头一回觉得很轻松!真的不累!

并不是身体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是心情不累、感觉不累,也没有像之前一样一路都在说还多久啊、好累啊,我爬上去的时候好开心好开心,觉得还能爬,自己都很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能这么轻松上去吗,宝贝?”

“为什么呢?”小叶子问。

“因为我找到了节奏,懂得适度的休息,休息真的很重要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适度’和‘节奏’,写作业也是,你还是想写的,是吗?”

“我每天都在想,但我有时我就是不想动弹。”孩子说。

“是呢,因为你玩的时候也还在想,就像我爬山时一直想着还不到还不到,累啊。这样吧,妈妈邀请你去探索适合你的停下来的节奏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规划个几小时、半天、一天,你要是想玩了,那就好好去玩,彻底不管学习,把这个瘾先过够,好吗?”

“好!”

最近我越发觉得,孩子是我们的复制粘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极度忠诚于父母的

不要去低估一个孩子的觉知和灵性,以为他们就是单纯在玩。

尤其如果你自己就是个挺自律、对自我要求不低的人,孩子所谓的“贪玩”,要么是觉察到父母内在的渴望,替我们活出“不敢活”的那一面;要么就是自我要求也不低,表面在玩,其实又不断压抑着自己想玩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可以参考的判断方式:

当我们批评孩子不做作业不主动规划学习时,孩子如果很不爽、不认可、会反抗,那多半是他们对自己要求也不低,要不,也就不至于这么大反应了,不是吗?我们的批评本身,也在呼应着孩子内在对自己不认可的部分

这也是我最近在三甲医院精神科实习的感悟之一:

作为父母的翻版,孩子是如此敏锐,甚至不需要父母额外再为自己做什么了,当被孩子的事情激惹上身,觉得无力、沮丧、愤怒,请统统向内看——

父母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部分,父母自己身上也有;

父母去专注自我内在的成长与突破,孩子必然会被影响。

这里说的是内外合一、更多在潜意识而非头脑的部分;不只是做了什么,更是生命状态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已经经历了无数次极度呼应的“巧合”了,也是喜悦的:

要“搞”就搞自己吧,孩子只是我们的信使和镜子啊,也珍惜那些频繁被触发的时刻,有的只是爆炸在了空气中,有的却能成为一道绚丽的光,照见内心的洞、照进内心的光。

谢谢你啊,孩子。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