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历史曾经留下一笔:“城中之金沙岗、东水门为过去藏秽积垢之所,有‘成都新化街,重庆东水门,人众说臭不可闻’之笑话。”(松山,《重庆印象》,19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28日,是重庆市民应该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商业项目“重庆火锅发源地”在一阵喧嚣中粉墨登场了!

根据开发商不同时期的宣传,东水门最终被定名——“重庆火锅发源地”。

开发商威武,在不断的调试中,“重庆火锅发源地”尘埃落定,花落此家。

入住的重庆火锅品牌也喜不自禁、枕戈待旦,期盼着全国的游客蜂拥而来,膜拜这火锅的“发源地”。

为什么说它是商业项目呢?因为没有见过他们的任何史料,不能妄断它是考证、实事求是的结果。

而相反,嘉陵江对岸的江北区却有话要说。

早在2009年,江北区就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对其“区境”作过考证,也就是说,还起码有个“考证”。其中也有结论:刘家台——重庆火锅发源地(详见附录)。

东水门,刘家台,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其实道理很简单,谁主张谁举证!在民间,有诉讼,街头茶馆“吃讲茶”,凡经不起推敲者、拿不出事实者均为输家,失格失态也。有道是:不做考证的结论都是在耍流氓!

无事实依据的重庆火锅文化,都或许会成为重庆火锅之殇。东水门亦如是。

殇者,悲哀、遗憾及闹剧也。

一、变在东水门

百年东水门之变,从历史史料及当下不断变化的宣传说辞中可以看到,因为历史曾经记录过:

1、100年前。

百年前的东水门,乃娼妓繁盛之地,两段文字可以说明。

1)1933年,松山在其《重庆印象》一文中写道:

在重庆三多中(俗称烟馆,老鼠,娼妓,为重庆的三多),要算第一。娼妓营业不弱于繁星般的烟馆,在税收上已占重大,街头巷尾,当暮色仓皇之际,彼姝浓妆艳抹,勾引行人,城中之金沙岗、东水门为过去藏秽积垢之所,有“成都新化街,重庆东水门,人众说臭不可闻”之笑话。可说为点缀风景,都市应有之风景吧!

2)1948年,《巴渝晚报》曾刊载《巴渝小志》,介绍重庆地名,其中关于东水门是这样写的:

在太平门、朝天门两门之间,有一首城门叫做“东水门”的,至今尚巍然屹立于长江边上。在十几年前,那里是重庆市的低级人肉市场,其糟不下于今日之较场坝。每到秋后水落,沙滩上便搭满了临时棚房,一些老(有到五十岁的)少(有十一二岁的)妇女,擦脂抹粉的倚门而立,强拉行人。重庆人有一句顶刻毒的骂人话叫做“东水门养的”,令人断难忍受,其原因即在于此。一直到中央军入川,重庆开始成为现代化都市之时,这种情形,才不复存在了。但凡提到“东水门”三字,一般老重庆,总有一种肮脏感觉。

3)还有一幅历史图片,可将当下的人们带回过往,似乎更有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00年后。

百年后的东水门,热闹非凡,商业利益蹂躏了文化脉络,历史开始变味,不信,你可以看看。

1)7年前,重庆渝菜博物馆。2017年10月14日,“全国首个渝菜博物馆”在“渝中区东水门老街揭牌亮相”。仪式结束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此地仅有“馆”——餐馆;却无“博”—除了餐馆,再无他“物”——除600年残垣断壁的老城墙依然沐风栉雨外,没有任何文物呈现,唯见长江天际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今年4月,火锅发源地。不经意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塑雕墙上曾经的“重庆渝菜博物馆”涂改成“火锅发源地”——开发商胆儿真肥,这是要打造中国火锅发源地的节奏呀!东水门挖出过中国最早的火锅器物吗?没有!请继续挖呀挖呀挖!

3)今年4月,火锅发源地一经推出,社会轰然,有记者质疑,有专家批评,有市民错愕。

4)今年4月,重庆火锅发源地呈现地。社会的质疑,引来重庆市火锅协会会长的答疑:不是发源地,而是呈现地,发源地正待考证中。

5)今年9月28日,重庆火锅发源地(呈现地)。几多央媒发文,重庆火锅发源地开街,喜气洋洋;当地媒体却以“重庆火锅发源地呈现地”报道出现。一个起源地,一个呈现地,两者不知谁搞错?!

以上,已经清晰看出东水门之沧桑巨变所幻化的“蝶变”:

娼妓繁盛地——渝菜博物馆——重庆火锅发源地。

简单的线条告诉我们:

在此,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只要有钱有想法。

二、殇在东水门

1、殇在毫无敬畏心

这在其《重庆火锅发源地东水门源流考》中可见。其“考”依据的是发源地为“江北”的考证,得出的结果却是渝中的“东水门”,一南一北,相去甚远。可见“蹭饭”之举荒唐至极,对重庆火锅历史与文化毫无敬畏之心,任由自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其次,不敢署名,不说“做贼心虚”,行文中已可感知,写手或许是个不学无术的东东!如果是个所谓的“名人”,一定会贻笑大方,臭名远扬!

2、殇在毫无羞耻感

朋友发来一段截图,据说是开发商与一位朋友的对话:

开发商朋友:兄弟你已经用此名号了?

开发商:那当然!必须的!

“用此名号”!开发商朋友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却点出了项目未经考证的实质。正直的人儿,见到开发商的回答,有木有一种被侮辱、走进罗刹国的感觉?罔顾史实的开发商如此牛X,这世风是怎么了?!看来钱是好东西,能使鬼推磨!

3、殇在撕裂有序传承

一位重庆文化学者说过,重庆火锅历史及文化不是妓女,谁有钱谁就可以上,但愿这种割裂、强奸重庆火锅文化的闹剧少在重庆街头上演!

对于宣称东水门是重庆“火锅发源地”的说法,写有《九开八闭重庆城》、对重庆城门及地名颇有研究的李正权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附带再说一句,东水门江边虽然可以停船,但一涨大水,那码头就要被淹没,而且水急,并不是一个好码头。有人说重庆火锅发源于东水门,那完全是乱扯胡说,不仅没有根据,连逻辑推理也是没有的”。

对于当下的东水门,重庆一位著名女作家写道:“东水门已经没有了太多存在感,城门显得低矮而脆弱,抚摸过风化而微凉的石砖,猛然碰着了那些个很久的以往。就连城门门额曾经遒劲有力的‘东水门’三个字也已模糊不清。”

历史必须留下一笔:在商业大潮的推动下,百年前的东水门与百年后的东水门虽然起源不同、功能不同,但似乎有了某种微妙的联系。 (文/都式仁)

附录:

2009年3月,江北区在政府的牵头下编写了《人文历史三千年——重庆市江北区境考》一书,其中《刘家台——重庆火锅发源地》一文写道:

中国最早的火锅起自中原,其历史悠久,源自商周,古代祭祀“击钟列鼎”而食,就是最早火锅的记载,东汉的“樵斗”,三国时期的“五熟釜”,北齐《魏书》中的“铜爨”等,都是当时吃火锅的器具,可见中原一带火锅自古有之,且多为达官贵人所奢用,如清嘉庆皇帝登基时办的“千叟宴”,所用火锅就多达1550个,其场面令人惊叹。

重庆火锅出现较晚,始自明清,而专以麻辣见长,其原因是起于河边,发源地是在江北刘家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现今享誉中外的重庆火锅,在起始之初却只是为纤夫(船工)、脚力(码头搬运工)免费享用,或者说,就是他们发明的。

明清之际,重庆沿江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沿江商贸运输繁忙,人流如织,刘家台是嘉陵江北岸的一个大码头,乃川北地区物资进入重庆主城的必经口岸,与渝中区的大溪沟、临江门码头彼邻通渡,南来北往的商贸物资都在其间相互转口,是古重庆纤夫脚力最密集的区域。

刘家台有个屠宰场,当地人世代呼为杀牛场,从明清伊始直办到解放后,素为重庆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古时的牲口内脏不为市场青睐,卖不起价,故宰杀场常将牲口的内脏弃而不用,扔往江中,任其漂浮,初有生活清苦、饥不择食的纤夫脚力,见其可惜,顺手打捞,洗洁一净,在河滩沙坝上拣起几块卵石,架起柴火,支起简陋的铁锅,将从江面上打捞起的内脏配以自创的以辛辣为主的陶炉煮汤料,煮成一大锅,戏称“大杂烩”火锅,三五成群,围而坐之,见者有份,边煮边食,谈笑风生,十分热闹,夏天曰:“沙坝当凉床”,冬天讲:“火锅当衣裳”,久而久之,人们相互传为佳话,争相效仿,河滩上吃这种免费火锅的人越来越多,渐成嘉陵江河滩之上一景,但这些只是纤夫脚力的穷苦之乐,一时并未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清末,刘家台的一些商贩见“大杂烩”火锅食客众多,有利可图,便专门在码头上做起了被称为“水八块”的简易火锅生意,廉价买来牛下水(毛肚、牛腿骨、心肺、肝腰、牛血旺等),生切成薄片摆在8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走街窜巷,挑担叫卖,挑子的一头是简易泥巴小炉,上置一只铁盆,隔成小格,盆中翻滚着黑不溜秋、麻辣咸鲜的牛油卤汁;另一头则是盛满猪牛羊杂、小菜及碗筷板凳的橱架,边走边叫,招揽食客。那些码头上的纤夫脚力也图省事,加之这些商贩用的佐料比 “大杂绘”锅好吃得多,所以一听吆喝,大家蜂拥而至,食者自备水酒,选定锅中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味道可口,祛寒暖身,其他城镇贫民也争相品尝,生意好做,商贩就多,形成竞争,味道越搞越好,受到这些纤夫脚力和城镇贫民的欢迎,使“水八块”火锅成为刘家台饮食一绝。后来推而广之,以至重庆的几个主要水码头上都有人经营这种“水八块”火锅生意,逐渐形成一个行业,食者多为民间底层的下里巴人。

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风土什志》上发表的关于重庆火锅的文章,就是讲的江北刘家台的“水八块”火锅。文中说:“吃水牛的毛肚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劳力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李劼人1933年受卢作孚聘请,辞去四川大学特约教授职务,举家迁到重庆,担任民生公司机器修理厂厂长,在江北青草坝生活了两年多,他的这篇火锅之说就是对当时江北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1935年5月他辞职离去,潜心从事文学写作,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被郭沫若誉为“中国的左拉”。

民国初年,由于重庆城的发展,人口增多,在渝中区南纪门宰房街又建有屠宰场,那些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有回族的马氏兄弟廉价收购牛毛肚和血旺,在南纪门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仿市井“水八块”火锅的制作和吃法,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使其更加鲜嫩脆香,外加一碟配有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毛肚的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被专称为“毛肚火锅”,从此登堂人室,形成重庆火锅的雏形。

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南京政府在重庆建立陪都,当时渝中区正阳街是山城最繁华的一条街,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出现了以“云龙园火锅”,“一四一火锅”和“夜光杯火锅”为首的“毛肚火锅”一条街,很多达官显贵经常出人于此,渐渐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重庆火锅从此名扬天下,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重庆火锅从“大杂烩”火锅到“水八块”火锅再至“毛肚”火锅,经历了数百年历史,以至后来重庆火锅创出品牌,形成气候,走向全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少重庆火锅经营者志存高远,却都没有忘记根在江北,永远记忆心中的刘家台。

不得不说,这至少是一篇还算认真的考证,尽管尚待更上一级有关部门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