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她的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的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翻开老舍的《善人》,开头就被先生幽默的讽刺逗得一乐。
文学大家的作品都有时代的预见性,您看,近90年过去了,如汪太太这样的“独立女性”并不见少呢!
汪太太热心慈善,短篇从各个方面突出汪太太作为富人阶层对底层民众的“善”,她每天拖着两条胖腿上下汽车多少次,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她对这种“为穷人”奔波的忙碌“甘之如饴”——
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她是一切女同胞的导师;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这从汪太太给丫鬟取的名字里就可见一斑:“自由”、“明白”、“博爱”……
尽管汪太太真心觉着丫鬟就是丫鬟,天生来的不知好歹,还不如一只床头的小桌灯值钱!
老舍的高明之处便是以善为名,不着一字批判,却将汪太太之流的奴役式“自由”、刻薄式“博爱”、依附式“独立”,虚伪式“善良”贬损到淋漓尽致!
“穷人早餐”吃得太多
汪太太,不,应该叫穆女士,年轻时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总想着用她先进的理念来“拯救”穷人。
譬如,她最恨一般人吃得太多!
她观察那些小老百姓子,吃起早饭来不是五六个窝头,就是四大碗黑面条,这有什么营养和健康可言?
像她自己,深知早餐的重要性,家里单雇了个会做西餐的厨子,每天早饭很简单:
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她提倡俭食,苦口婆心地劝导那些人少吃碳水多吃牛乳和黄油,可他们冥顽不化,根本没人响应!
穆女士有些恼火,认为他们没有文化、烂泥扶不上墙。
再有,穆女士提倡沐浴,她自己也身体力行,每天睡到自然醒后,丫鬟便放满一浴缸不冷不热的洗澡水,伺候她沐浴。
看那些一个冬天都不洗澡的家庭,孩子身上的灰都积得多厚?两年前她就开始深入底层四处奔走,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
有什么结果?
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任凭世界变成个狗窝,没澡盆、没卫生!
尽管她的善意不被理解,但穆女士灰心不得,要牺牲就得牺牲到底!
老舍先生春秋笔法,深谙讽刺的艺术,不过笔者真笑不出来——
因为穆女士这样“何以不食肉糜”的善人,至今还活跃着呢……
像早些时候引发争议的“穷人早餐”事件。
某自称营养师的男子,便痛心疾首指出“说句不太中听的大实话,我国极其劣质的早餐,大多数都让穷人消费了”。
他口中的“劣质早餐”,便是米粥、油条、茶叶蛋这些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物!
他所谓的优质早餐又是什么呢?麦片、牛奶、咖啡、白煮蛋……
该营养师把“吃劣质早餐”的人,归结为堕落,是:身体和思维上的懒。觉得他们没办法早起锻炼,不知道怎么吃到健康早餐!
这自以为是的傲慢和愚蠢,和老舍笔下的这位穆女士有什么区别?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面对网友的口诛笔伐,他居然毫无自省地引用鲁迅先生那句“从来如此,便对么?”来反驳,似有众人独醉他独醒,要为真理敲醒世人的“大无畏”姿态。
90年前的书中人活了过来,还抱着不要脸的“救世”幌子不放呢……
再有前番热议的东北“十元盒饭”,体力劳动者们,只要花上十元,就能吃上热乎乎、沉甸甸、荤素搭配的可口盒饭,多管饱、多实惠!
便有许多“圣母心”的跳出来,叫嚣着不能吃——
“肯定是冻肉、不健康、不卫生”……
这样高高在上的声音刺不刺耳?傲不傲慢?
评论里有一条特别诚恳且刺痛我心:
“它都不嫌我穷,我怎么能嫌它脏。”
还有为山区儿童从宴席上打包饭菜的老师,被质疑为什么不用食品袋……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因为出生于价值过亿的“万柳书院”受尽追捧;有人在寒风中辛苦地卖完一三轮车的大白菜,才到手20来元。
一个离真实的生活太远的人,丝毫未体验过人间疾苦,他想当然用自己脱离大众的思维去要求别人,并冠之以良善之名,不过是一场“伪善”的、且充满恶意的个人表演!
“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
穆女士给不怎么相熟的张家送贺礼,28块钱仍觉得太薄,因为张先生的社会地位比原先高了。
她给二儿子的私塾老师方先生一个月工钱20块,她觉得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
因为“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
他们懂得做慈善?
她的贴身秘书冯女士一个月才12块钱,其实冯女士真不懂事,工钱应当一毛不要,因为凭自己交际那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
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穷人没有远见,谁让她心善呢!
方先生的太太突发去世,想预支薪水却吵了穆女士睡懒觉,耽误她养生,但她愣是压着一肚子火气,甩给了方先生20块。
早餐嚼着火腿蛋,更是善心大发,阔气地让厨子给方先生送去10个蛋,叮嘱一定不能煮老,要嫩着吃。
穆女士喝着咖啡,想象方先生吃过她的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既而一想,方先生死了妻,没人给他做饭,不如从他每个月20块里再扣下几块钱,供他吃两顿营养的工作餐!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
“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怪可怜的,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子”,穆女士的眼圈发湿,悲悯地同冯女士说。
得,预支的薪水成了送的,十个鸡蛋变成了十只鸡!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穆女士听着冯秘书的奉承,格外为自己的善行感到宽心,转而一想,这方先生反正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何不让冯秘书兼职教课?
于是大方地给冯秘书加了13块钱薪水,早先方先生一月20,冯秘书一月12,冯秘书一人干两人的活儿,这里外里还省下来7块钱!
穆女士赞赏自己的睿智,你看,这就是富人思维,要不说“钱在她手里是钱”呢!
穆女士放到当下,也是深谙职场PUA的,一口一个为了员工的福利、为了员工的未来,充满了“人文关怀”,实际上穷尽压榨盘剥之事。
打着高大上的旗号,借故裁撤家庭变故员工,捎带内卷了在职人员,变相增加工作量还控制人员成本。
小说中最引以为思的,是同为被奴役者的冯秘书,对刚经历丧妻之痛的方先生的“底层倾轧”。
从打工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共同的抗争对象,难道不应该是颐指气使、克扣薪资、榨取他们劳动力的老板穆女士吗?
但冯秘书拿着极低的报酬,不仅不共情同事,还在方先生焦头烂额之际落井下石,对穆女士溜须拍马,趁机用更低的薪资挤走方先生,毫不留情地职场“背刺”!
这种对于“资本”的迎合才助纣了穆女士们的对底层想当然的操纵欲。
“慈善”表演家
穆女士依附丈夫的财力,身居妇女协会主席,每天忙忙碌碌,不是身处慈善集会就是在参加公益活动。
就拿她普通的一天来说吧:
一大早赶去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开会;十二点,参加张家婚礼;下午,还有5个会等着她呢……
事实穆女士只对张家婚礼感兴趣,这才是上流社会的交际!
至于盲哑学校她是真不想去,但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多难看?聪明的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
那5个会具体做什么、讲什么,她也记不住,反正冯秘书会提醒。
她自诩女同胞的导师,然而却对冯秘书的工作能力嗤之以鼻,不如“嫁个阔人”,比挣个三瓜两枣强;
她的救世之心更为可笑,除了号召穷人“俭食”、推广澡盆、在各个打着“慈善”名头的集会上穿梭,她没有对底层民众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以“关心”之名克扣员工薪金,以“明白”为由训斥使唤最不“自由”的丫鬟们,以“博爱”之说,干尽损人利已之事……
穆女士对她浸在白瓷浴盆里的胖腿伤春悲秋着青春,为少睡了几分钟心疼自己,为儿子忘记早安kiss而抱怨,她的烦恼苍白无味,她“高尚”的忙碌毫无意义,不过是——
经济上的假独立、精神上的假进步、行动上的假把式!
穆女士所标榜的平等、进步、知识、亲善……不过是保持她良好公众形象的戏剧化表演,虚伪自私且庸俗无聊,本质上是享受金钱和地位带来的优越感罢了!
想到了欧亨利笔下的《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破产的老绅士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为了履行每年感恩节请穷人饱餐一顿的约定,用仅剩的一点钱去赴约,最后饿得身体脱虚晕了过去……
当下社会,亦有许多默默无闻、日行一善的普通人。
真正的善不需要表演,不需要口号,甚至不需要认可,不过是内心自然的流淌。
小说最拍案叫绝的在于结尾穆女士那句:
“唉!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老舍先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将讽刺推向一个极致,哪怕过了90年,先生的嘲笑还听得见呢……
-End-
看古今事实,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