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配合美国飞虎队代表团访华,人民日报推出“传承飞虎队精神”系列融合报道,在多部门多点位联动中,实现全链条全过程共情,充分展现中美两国人民对和平友好的共同珍视,对精神遗产的共同呵护,创造了以共情力升华新闻价值的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析数据显示,社交媒体70%以上的热门内容带有较强的情绪感知属性。 有业界人士认为,当前媒体正由提供单一的信息价值向复合价值升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是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用户对能从中获取情绪滋养的正向内容需求度显著增加。 同时,强情绪又能够带来用户注意力资源高卷 入度,附加“情绪维他命”成为内容运营新方向,共情力正成为媒体的一项重要能力。

共情讲述,写出历史故事的时代感

飞虎队故事是兼具新闻性、故事性和思想性的报道题材,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几十年来,人民日报百余篇相关报道讲述过这一中美友好佳话。对于家喻户晓的历史题材,报道既要有历史承继性,又要从传统讲述方式中探索新意,揭示其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时代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时指出: “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系列报道紧密围绕复信精神组织策划,贯通飞虎队精神内涵,把握“传承”这一关键词。 虽然人民日报关于飞虎队的报道已有不少优秀先例,但明确以“传承飞虎队精神”为主题并专设栏头的系列融合报道尚属首次,具有开创性意义。 《“传承飞虎队精神,让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代代相传”》 《“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不断延绵”》《“我们有责任延续这份珍贵的友谊”》等报道,将受访者关于绵延友谊的愿望以直接引语形式制作成标题,以突出传承主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国叙事融合个体叙事,老故事讲出新味道。见报的四篇专访,分别采访了美国飞虎队老兵莫耶和麦克马伦,以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美国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嘉兰惠。受访者都在重温历史中及时回应复信精神,既有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又有对两国关系的美好展望,将代表团此行置于中美关系过去、现状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端详,在历史情怀与国际关系的交汇点上做文章。通过国际友人之口,在个体故事的讲述中,道出飞虎队精神在中美关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于国际社会的意义。

精神接力增添情感张力,彰其“源远”显其“流长”。对嘉兰惠的专访捕捉了一个细节:“每到一处参观点,嘉兰惠总是与陈纳德将军的照片合影”,祖孙“同框”的现场画面意蕴深长;第一次到访中国的代表团成员大卫·古德里奇,在观展时回忆起童年时代飞行员父亲讲述的驼峰航线故事,“为父亲的这段经历感到无比自豪”;罗宾·奥尔尼在博物馆老照片中一眼认出自己的父亲,“她用指尖轻轻抚触着父亲年轻时留下的影像,眼神中满是感动”。历史影像与现实场景在同一时空交融互动,于幽微处触摸历史肌理,在细节中触达读者心弦,从飞虎队后人的采访中,足见飞虎队精神几十年来汩汩流淌,未曾断绝。

年轻面孔注入青春能量,民间友好薪火相传。11月14日国际版报道《传承飞虎队精神 厚植中美民间友好根基》,采访了代表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年仅15岁的杰克逊·隆,他是飞虎队老兵克利福德·隆的曾孙;版面一张图片记录了飞虎队老兵后人兰迪·斯科特为一位中学生写下留言的情景;报道还描绘了代表团成员观看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航模社团的孩子们放飞绘有飞虎队图案的飞机模型,以及见证该校“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正式启动等现场画面。记者敏锐捕捉行程中的青春元素,深化了“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的主旨,既印证中美民间友好根基深厚,又寄托友谊之树长青的美好愿景,让飞虎队精神不仅关乎历史记忆,更闪耀时代风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虎队老兵后人兰迪·斯科特为广西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学生留言。

人民日报记者 祝佳祺摄

共情传播,营造融合报道的沉浸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见证历史的老物件,一次次凝视、倾听与落泪,这些现场画面承载着历久弥坚的“飞虎情谊”。融合报道依托其可视化优势,化抽象情感为具象场景,更易引导受众将自身情绪深度嵌入报道情感,而共情也成为融合报道的流量密码,进一步放大融媒产品的传播效力。

报道机制融合,铸就聚合力。报道组统筹部署、协同作战,全程跟踪采访,随团挖掘大量独家细节和一手素材。专版报道《传承飞虎队精神 厚植中美民间友好根基》,将代表团在北京、重庆、云南昆明、广西柳州四地活动现场同版呈现,跨越时空界限,不同场景的感人细节相互辉映,全景式展现代表团访华行程,极大提升了报道的情感含量。同时,报道组新媒体团队第一时间制作短视频,全平台推送,确保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始终发挥引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合习近平主席美国之行,近期人民日报还推出记者在美国采访史迪威将军后人、探访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现场视频报道,与国内记者采访飞虎队代表团的报道遥相呼应,让中美民间友好佳话在海内海外形成联动,有力服务我国外交大局。

传播手段融合,增强感染力。系列融合报道综合运用专版、专栏、专访、通讯、短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和手段,12条视频报道与版面文章相得益彰。从代表团抵京开始,人民日报记者镜头全程跟随,百岁飞虎队老兵登长城、参观史迪威博物馆、在柳州登船欣赏江畔美景……代表团每到一地,报道组新媒体团队即于当天完成相关新闻拍摄、制作、发布全流程。一些短视频只有10秒至20秒的微镜头,简约制作、随采随发,发布后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相关热点话题讨论。后续再将碎片化镜头整合,推出由记者出镜解说的视频产品,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报网互动在此次融媒报道中可圈可点。见报稿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时,将视频穿插于文字报道间,视频画面和文字描写对照,增添了见报稿件的生命力。当童年故事直呈眼前,正在参观“驼峰空运”展区的“飞虎队二代”大卫·古德里奇几度哽咽 ;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两位“飞虎队二代”在照片里找到关于自己父亲的记录 ;同师生共唱《友谊地久天长》,飞虎队老兵泪流满面 ……这些真情流露的瞬间不仅频现于版面,也在视频画面中直观再现,镜头语言与版面语言的对话,增添了细节感染力,让不同平台的报道真正“融起来”。

推送渠道融合,释放传播力。系列融合报道在各新媒体平台、对外传播渠道合力推送,全网覆盖受众超3亿,产品阅读量(播放量)超过6000万人次。同时,精心组织产品落地海外主流媒体平台,海外浏览量近120万次。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多家媒体都主动转发人民日报原创视频。人民日报国际部脸书英文账号和Tiktok、Instagram账号都在第一时间推出相关图文报道,引发海外受众珍视和平友好的强烈共鸣。

共情采访,体验媒体外交的价值感

11月14日的国际版,有两张人民日报记者拍摄的照片格外引人瞩目。一张是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麦克马伦向代表团成员展示展板上自己的名字。另一张是人民日报三位年轻记者与莫耶的合影登上版面。这是在代表团行程最后一天,恰逢老兵莫耶的专访见报,报道组记者及时将当日《人民日报 》赠予莫耶,成为人民日报与飞虎队老兵友谊的生动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麦克马伦和妻子向代表团成员展示展板上自己的名字。

人民日报记者 刘玲玲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日报记者将刊有莫耶专访的当期《人民日报》赠予莫耶。

人民日报记者 杨俊峰摄

莫耶和麦克马伦两位老兵都在百岁左右高龄,作为飞虎队故事的亲历者,他们是“活着的历史”,出现在镜头前,如同历史走进现实,其意义远不止于讲述历史,更是“让历史自己说话”,所形成的共情力是相当震撼的。正如报道团队记者所言:“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必须竭尽所能记录下这段珍贵的历史见证。”正是怀抱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记者与采访对象深度共情,在深挖细采、精雕细琢、反复锤炼中,成就精品力作。共情式采访不仅确保人民日报获取大量独家一手新闻资源,更提升了报道整体质感。

关于飞虎队故事的讲述生生不息,离不开几代人民日报记者的接力赓续。人民日报首任驻美国记者张彦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曾与飞虎队有所交往。1979年,张彦赴美后与飞虎队队员取得联系,同他们续写深厚友谊。此后,人民日报多次刊发陈纳德将军与美国飞虎队相关报道和纪念文章。陈纳德将军外孙女嘉兰惠此前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并为人民日报撰写评论文章,追忆深情厚谊,呼吁携手合作。飞虎队后人也曾请美国地方媒体采访人民日报记者,真实展现中国最新发展成就,畅谈中美民间友好。

系列融合报道继承人民日报国际传播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人民日报历史与国家民族历史的深度交融。在与飞虎队老兵及其后人的交心深谈中,人民日报记者既是此次活动的采访报道 者,又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保存珍贵历史记忆,通过媒体行为助力中美民间友好交往,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从这个意义上看 ,这不仅是一次高质量新闻报道活动,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媒体外交实践。置于当前各方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对于传承飞虎队精神,做好新时期中美关系报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 者:荣 翌

编 辑:杨 阳

核 校: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