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红军的经历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他们在当年所经历的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历史。我前后利用十多年的时间内对在江西工作的和江西籍在全国各地的老红军进行了寻访,他们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卫生员,护士,有的是战士,警卫员,马夫,挑夫等等,但他们艰苦朴素,不居功自傲,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充满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是当代人的楷模。

作者:戴廷耀

失散女红军李宝英

失散女红军李宝英

1916年12月30日女红军李宝英出生在江西分宜县东坑村,当年家中有父母,一个姐姐,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以种田为生。

1930年,红军来到了她的家乡,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她和其他儿童一样,在江溪乡苏维埃劳动小学读书。地方军有组织有领导的建立唱歌跳舞队,14岁的李宝英和其他同学一道报名参加了儿童团组织的歌舞队。歌舞队只有七人,既演戏,又宣传慰问,李宝英做事积极,对人体贴大方,第二年就担任团队班长。

接受演出任务经常是任务一个接一个,从新余江溪乡苏维埃出发,徒步几百里前往永新、莲花等地参加苏区的庆祝会、纪念会、祝捷会等演出活动,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和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她们身背包袱,脚穿草鞋,跋山涉水,把戏送到每个村庄、机关和部队,她们还四处写标语、出墙报。每到一处还参加义务劳动,慰问红军和红军家属,开展革命教育宣传。同时,替烈、军属挑水碾米、打扫卫生、有时还帮忙割禾、砍柴。有红军医院的地方,举着红旗去唱歌、跳舞,为受伤病员洗衣服、清理伤口,深受红军指战员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种演出任务没有报酬,路上还自带吃食,但歌舞队成员硬是凭着那股激情撑持了四年。

歌舞队不演出时,就在学校读书,空隙时间不担负站岗放哨的工作。
随着当年革命形势的需要,驻地红军北上抗日,她留在了老家,18岁时结婚来到了江西分宜县东坑洪元坑村,至今老人每天走去村里营养饭堂吃饭,身体还很健康。在结束采访时, 李宝英奶奶唱起了当年的“送郎去当红军。”

送郎去当红军,
勇敢向前进,
打土豪,分田地,
分给咱穷人,
哎呀我的哥,我的哥。
2021年10月30日在家逝世。

抗 日 团 长——曾克林

抗 日 团 长——曾克林

曾克林是江西兴国县东林区澄江乡甘源村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2月入党,参加了苏区的1—5次反“围剿”战斗。长征开始时,担任中央警卫营教导员,负责保卫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党中央。后历任陕北红二十八军三团参谋长,1939年当冀东抗日大暴动受挫时,他主动要求去抗日最前线,先后担任八路军平西挺进军作教科长,冀北军分区参谋长兼十二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任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司令员,沈阳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四十四军付军长,全国解放后任海军航空兵付司令员、司令员,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老说:“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是我长征中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事。1934年10月,我被编入军委干部团开始了长征。我们一路上浴血奋战,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打败了前堵后追的敌人,于1935年6月来到了夹金山下。

我们是在上午9点的时候开始翻越夹金山,我们穿着一件单衣往上爬,大家还浑身是汗,当爬到山上后,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穿透我们的衣服,这会儿就冻得嘴唇发紫,牙齿不由自主地咯咯作响,我们不敢停留,拼命地往上爬。

夹金山有4000多米高,山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雪山的天气变化很大,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普照,到了半山腰时,黑云就铺天盖地压了过来,随后就是一阵冰雹,有不少同志被打得鼻青脸肿,头上起包。随着我们越爬越高,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两条腿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发软,气也短了,头也不舒服,就想赶紧坐下来休息。就在这时前面传来命令:“再累也不许坐下,再困难也不能停下!"于是大家咬紧牙关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往上爬,大家互相鼓励着互相搀扶着向前进。

快到山顶时,路边有一些同志的遗体,这些同志可能体质比较弱,可能实在累得走不动,又没有经验,就想坐下来休息再走,雪山上坐下去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我们越接近山顶时,路边牺牲的同志越多,我认出来一些同志是前面红一军团的战友。

翻过雪山后,我们与红四方面军会会了,为了执行中央北上的决议,1935年8月我们开始从毛儿盖过草地北上。

8月的草地,基本上看不见太阳,天总是阴沉沉的,一阵风刮来那雨说来就来了,可草地里除了一望无际的杂草水沟,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有任其浇个透湿,等雨过去后,依旧穿着那套干不了的衣服继续我们的行军。

随着进入草地时间越久,我们的队伍逐渐拉开了,这时有的战友陷进了沼泽,如果周围有人还能赶紧把他拉出来,要是离人群比较远的战友陷进了沼泽,等大家赶过去时人早已没了头顶,只有不断冒出的气泡,告诉我们曾经有个战友牺牲在这里,连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

走到第7天,从前面传来消息说,马上就可以走出草地了,前面有许多房子可以宿营。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们闻讯后立刻来了劲,两条腿也轻快了许多。又走了约三十来里,眼前终于冒出几十座小矮房子,这就是我们的宿营地班佑。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过去,进了空荡荡的屋子倒头便睡着了,能躺着睡觉真是太幸福了。600里茫茫草地,我们终于走出来了。"

1937年,党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提出,在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会后,毛主席提出来在雾灵山建立中央领导机构,并派遣邓华、宋时轮两个纵队开进平西,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英勇的冀东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在冀东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成功地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其余县城几乎所有的村镇伪政府职能全部瘫痪。北宁铁路也被切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地处滦东的昌黎、卢龙、抚宁和青龙县人民投入了这一伟大抗日爱国武装斗争。

一九三八年曾克林带领200多人的八路军主力参加冀东大暴动,并且成为暴动的中坚力量。他率领的十二团是冀东军分区的主力部队,营以上干部大多是老红军,很有战斗力。曾克林派出十二团第一营作为突击部队,东渡滦河武装开辟滦东。

八月初的一天,第十二团一营在营长欧阳平、总支书记杨春垠的带领下,越过敌人在青龙河上的层层封锁线,像一把刀子插到昌黎、卢龙、抚宁东山以西地区,随一营过去的还有龚发田游击队。

八月十八日清晨,接侦察员报告,日本关东军原田中队从长城口奔迁安、建昌之间的彭家洼来了。欧阳波平等立即率领一营隐蔽在彭家洼南山上。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一营猛烈开火,敌人拼命抵抗。号称“常胜军”的鬼子中队非常凶残、狡猾,且武器装备精良。

一营的干部战士发扬敢冲敢打、不怕牺牲的精神,冲上去和鬼子拼刺刀。经过三个小时激战,胜利结束战斗。缴获1挺重机枪、1门小钢炮、6挺机关枪和几十支长短枪。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

在接到一营东进情况报告后,曾克林决定,进一步加快开辟滦河东岸的速度,率领团部和二营、三营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全部渡过滦河。不久,敌人侦察发现十二团开进滦东,日军从建昌、迁安县城、大横河、包各庄出去四路兵马,向十二团扑来,前来“扫荡”。

曾克林面对强敌,迅速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在大贤庄摆开战场,把这个中队的日军全部歼灭,缴获轻重机枪3挺、长短枪20支。又把迁安赶来增援的敌人击溃。更进一步扩大了我军在滦东的影响,使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

曾克林率领十二团由基本区开赴滦东以后,积极进行外线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用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推进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一九四五年一月,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变化,由于滦东根据地的扩大和抗日队伍的发展,上级决定在滦东地区,以十二团为基础,扩大成立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曾克林任司令员,徐志任政委。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曾克林16日率领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东路军向锦州和沈阳方向前进。部队直达山海关以北40里处的前所车站后,拔除了当地的敌军据点。部队占领前所后,曾克林和唐凯指挥部队拿下山海关。曾克林为控制山海关,为我们先头部队进关解除后顾之忧,又能保证后续部队进入东北,利用铁路交通,加快速度。

我随八路军120师359旅南征

我随八路军120师359旅南征

1944年上半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欧洲战场上,苏联红军发动了全面大反攻,美国、英国军队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将面临着最后的崩溃。在太平洋战场,美国、英国军队也由防御转入进攻,日军节节败退。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侵略军企图以中国大陆作为垂死挣扎的基地,先后发动了河南战役和湘桂战役,而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损失40余万人,丢掉了河南、湖南、广东等省的大片国土和100多座城市,使6000万同胞陷入了日军铁蹄之下。猖狂的日军还乘胜侵犯了贵州,紧逼四川,威胁重庆,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对日军发动了局部反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收复了大片的国土,解放区的人口也从50多万人,发展和增加到900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成为抗日救国的决定因素。

1944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找到正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359旅旅长王震,向王震交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最近党中央准备派900名干部到南方去,路线是经河南先到新四军五师,再南下广东与东江纵队会合,发展华南抗日根据地。因路途遥远,沿途情况复杂,想从359旅抽一名团长带上一个加强营,护送这批干部南下。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王震旅长说:“抽一名团长和一个加强营是毫无问题的,不过正像主席说的,路途遥远,沿途情况复杂,以一个加强营护送这批干部,兵力是否少了些?请主席考虑。”

王震旅长回旅部后,立即与几位团长商议,大家都认为这次护送900名干部去南方,要通过日、伪军的占领区,长途行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于是,王震旅长再次去延安,主动向毛泽东主席请缨:“如果主席同意的话,我愿自带部队护送!”毛主席思忖着说:“你去嘛!我就另有打算喽。党中央研究一下,再谈。”

事隔仅一天,毛主席又找到王震。这一次毛主席并没有谈南下的问题,而是仔细询问和了解部队的详细情况。毛主席听了王震旅长的汇报后,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再谈了党中央的部署。

毛主席说:“中央的部署之一,是由你们359旅组成南下支队,护送广东、广西等地来延安学习的干部南下,共分成两个梯队,你带第一梯队先走,等与东江纵队会合了,第二梯队再继续南下” 。

这时,毛泽东主席严肃地分析了南征的两种前途:“一种是乐观的,即随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359旅可以在华南放手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第二种是不乐观的,或者是残酷的……甚至可能全军覆没都不得生还,包括你本人在内!”

王震旅长听到这里,表示:“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坚决地完成任务!”

194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书记处会议,最后决定了南征的区域和组织机构,决定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第一支队),由王震、王首道、贺炳炎、廖汉生、王恩茂、文建武、张成台、刘型组成军政委员会,王首道任书记。下辖7个大队,全支队共计5060人。359旅还留下一部分干部和指战员作为南征的第二梯队,继续担负保卫边区和从事生产建设任务,随时待机南下。

1944年11月1日,这一天上午9时,在延安东关飞机场上,举行了誓师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林彪、高岗检阅了出征的部队并讲了话,叶剑英、贺龙、聂荣臻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也参加检阅了南下支队。

11月9日,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副政治委员王恩茂的率领下,从延安出发,开始了南征。我随南下第一支队出征,取道南下,摆在南下第一支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越过同蒲铁路(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蒲州,现永济市)。

同蒲铁路是日本侵略军重兵把守,还有装甲车日夜巡逻,铁路两侧是汾河,西边有50公里的平原,毫无屏障。然而敌人又利用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在各重要渡口和桥梁两侧构筑有碉堡、岗楼。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支队领导在反复分析敌情、地形和各项利弊后发电报请示了中央军委。当天,中央军委就复电。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南下第一支队决定绕开阎锡山的防区,设法从日军控制的汾阳、平遥地区越过同蒲铁路,即从平遥以北穿越同蒲铁路。

这一段路在平原上约有75公里,加上出发地和宿营地要走一段山路,实际行程达到了90公里,而且必须是夜间行动。

为此,支队决定先派一支小部队在主力行动之前出发,先期绕道越过汾河和同蒲铁路,向太岳军区前进,把铁路沿线的敌机动兵力吸引过去,以便掩护我主力乘虚通过封锁线。

12月7日下午5时30分,南下第一支队分成左、右两路纵队,由离石县张家塔村出发,通过离---汾公路,过汾河,在敌隙中穿插而过。进入平川后天已近黑,拂晓时,当第二大队长陈宗尧率右路纵队冲上同蒲铁路时,从平遥方向突然开来一辆日本装甲巡逻车,连续猛烈地向二大队开炮。

这时,王震司令员亲自跃上铁路,沉着指挥前卫部队反击敌人,装甲车狼狈逃窜。左路纵队为了掩护部队过同蒲铁路,派了一个班监视路边碉堡里的敌人。当后卫部队通过时,敌人猛烈开炮。突然,一颗炮弹落在监视哨前面,战士张振海扑了上去,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周围的战士。

部队很快通过了铁路线,就在这时,平遥的日军又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冲过来猛烈射击。二大队的警戒部队迅速用炸药将铁轨炸断了几十米,迫使敌步兵跟着装甲车撤回了平遥。

南下第一支队一夜行程90公里,顺利地通过了封锁线,进入了平遥县东面太岳军区的玫瑰头、彭坡头、坡底地区。夜行程90公里,这样的行军速度在步兵史上也是罕见的。

南下第一支队越过同蒲铁路后,在山西省的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河南省。部队稍进行了整编,将出发前的七个大队整编成三路行军纵队:中央纵队、右路和左路纵队。并将护送的干部分配到各大队任职。

此时,南下第一支队南进行动已被日、伪军察觉,日、伪军企图沿途阻挠袭击,置重兵把守。12月29日下午14时许,南下第一支队准备通过陇海铁路,左路纵队前卫第二大队在千秋镇东北地区,右路纵队第一大队在千秋镇北关附近。同时,遭到国民党顽固分子张荫梧旧部乔明礼民军的阻击。

我先头部队坚持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他们说明到敌后去抗日的目的,希望他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但是这支坚决反共、反人民的顽军,蛮横无理,反而打死、打伤我第二大队先头连10余人。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第二大队奋起自卫反击,很快将顽军打垮,俘虏7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1挺,步枪70余支;第一大队也分别夺取了千秋镇的东门和西门,俘虏6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和步枪60余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战斗结束后,俘虏的伪军和枪支全部被移交给渑池县国民党县长上官子平,以表明八路军团结抗日的诚意。然后,南下第一支队迅速由千秋镇附近之峪口一线通过陇海铁路,进入宜阳地区。

1945年1月6日,当部队进入河南省鲁山县的黄沟时,日军已在许昌、漯河一带增兵集结,利用占据的铁路、公路,严密布防,层层堵截,妄图将南下第一支队消灭在这一地区。

部队从鲁山县城东、西两侧向南运动过公路时,被一辆敌人的汽车发现,随即从鲁山县赶来的日军首先开火。我前卫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将日军击溃,当后卫部队通过时,日军又重新组织兵力还调动了7辆坦克和装甲车,以更猛烈的炮火扑过来。

我第三大队长张仲瀚亲自指挥战斗,并命令坚决抵抗,掩护其他部队通过公路。在战斗中,战士杨正春用手榴弹炸毁日军3辆坦克后牺牲。三大队一营二连的加强排在排长严正祥的指挥下,击退日军的一次次冲锋,紧紧箝制了日军7辆坦克和装甲车,完成了掩护任务。但严正祥排长等18位同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南下第一支队经过了78天的行军作战,于1945年1月27日进抵湖北省的大悟山,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对于这次会师的意义,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做了这样的报道:“一支保卫中国人民的武装,一支收复广大国土的武装,一支由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教育出来的劲旅——八路军南下支队,战胜了冰霜,战胜了敌人,战胜了一切封锁和困难,到达了五省边区的基地,和新四军五师兄弟光荣而骄傲地胜利会师。

这一会师,使五省边区有了陕甘宁边区的直达交通线,使华北、华中人民的武装连接了起来;这一会师,打击了敌人,减杀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气焰!现在五省边区不再是日、伪军夹击包围孤立的形势之中了。”

1945年2月14日,南下第一支队告别了新四军五师和鄂豫皖边区人民,继续向南挺进,在湖北省蕲春地区的田家镇乘着拂晓前的朦胧渡过了长江天险,胜利的踏上了江南的大地。2月25日,当部队正通过湖北省阳新和大冶之间的公路时,突然有三辆载着数十名日军的汽车疾驰而来。

王震司令员命令第一、三大队少数部队参加战斗,要速战速决,主力部队则继续前进。日军很快被歼灭了,为了防止日军的报复,部队第二天提前出发,侦察分队刚走出几里地,就发现敌人正从三溪口方向直奔大田畈而来,前面有600余名日军,后面紧跟着800余名伪军,后面还有一队日军的炮兵。侦察分队回头报告已经来不及了,便鸣枪报警,采取了边打边后撤的办法。

骄傲的日军依仗有大炮和先进武器装备,有恃无恐地直向大田畈猛扑过来。第一大队二营营长何家严听到前面的枪炮声,立即令五连占领制高点,并观察敌情,要求五连坚决抵抗,同时,命令五连二排推进到主阵地前沿200米的无名高地上,同敌人打前哨战。二排全体战士迅速占领无名高地,用步枪和轻机枪打击日、伪军,二排连续打退日、伪军的三次冲锋,坚守了二个小时后,主动撤回了主阵地。

下午5时左右,日、伪军占领了无名高地,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日、伪军重新调整了战斗布置后,又向第一大队的主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二营营长何家严命令五连一排配合从无名高地上撤回的二排,在主阵地前山脚下早已挖掘好的阵地上阻击敌人。三排作为预备队,继续在主阵地上加强工事,并以火力支援前沿。日军凭着武器优良,分两路攻击主阵地,日军先后冲锋10次,均被一一击退。天黑后,日、伪军见攻不下主阵地,又不断地增兵,并发起新的冲锋。敌我双方展开了阵地争夺战。

午夜时分,王震司令员得到战报后,决心痛歼这股来犯之敌,他一面命第二大队驰援第一大队,一面命第一大队坚决消灭敌人。第一大队二连连长朱新阳接到司令员的命令后,立即带领全连指战员冲向敌人。日、伪军原打算重新组织力量发起进攻,不料突然受到我二连的勇猛冲击,顿时乱了阵脚,瞬间被二连击溃,一部分敌人被压缩在一条小山坳里,二连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连长朱新阳的刺刀被拼弯了,随即冲进敌群,手握缴获的日本战刀,上下挥舞,左右劈刺,一连砍倒8个敌人,自己也被敌人刺伤7处,最后中弹牺牲。

与此同时,从驻地赶来增援的第一大队一、三连和第一大队的主力也向敌人发起了猛烈冲锋。敌人伤亡惨重,仓皇溃逃。这一仗,共歼日、伪军400多名,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大田畈战斗,是南下第一支队渡过长江后打的第一场大仗,它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鄂南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南下第一支队在鄂南地区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使日、伪军的反动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在鄂南,分散的日军被迫撤退至长江和铁路沿线的市、镇附近,单个的日、伪军不敢轻易出击。

鄂南根据地建立之后,由张体学率新四军第五师四十团和四十一团巩固鄂南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南下第一支队继续南下,进军湘北。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和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动员组织湖南人民的抗日活动,南下第一支队在鄂南地区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经报请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南下第一支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辖五个支队。

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在湘鄂赣边区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同时,发动了群众,发展、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给日、伪军以应有的打击。

在此期间,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先后和日、伪军大小战斗130余次,毙俘敌人3000余名,收复大小城镇和乡村278个,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为执行中央的:“在粤北、湖南创立五岭根据地”的指示,迅速继续南下挺进华南,于1945年8月18日,部队进入了八面山,八面山是湘东南的主要山脉之一,海拔2042米,地处资兴、桂东、汝城之间,是湘江、赣江和北江的发源地。

部队入山以后,随身携带的粮食早已吃完,山区人烟稀少,指战员们饿得走不动路,只得采些野菜、野果充饥,而敌人的包围圈日见缩小,形势十分严峻。
后得知日军投降了,时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日、伪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矛盾已不存在,国民党又集中了优势兵力全力对付八路军,继续在五岭地区建立根据地已不可能。

为了避免遭国民党军的阻击,将不利变有利,化被动为主动,要迅速摆脱目前不利的局面。王震司令员和王首道政委即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请示,并得到同意,迅速突围,北上与新四军李先念部会合。“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冲破封锁,摆脱堵截,巧渡长江,终于在1945年9月28日第二次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至此,“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的番号被撤销,359旅的番号又恢复在我军的战斗序列中。359旅的指战员们踏上了北返的征程。

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后改称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挺进湘粤边,开辟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10月挥师北返,与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军区部队会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粉碎了日、伪军的封锁,围堵与合击,抢渡黄河、汾河、洛河、淮河、长江、湘江等,越过吕梁、中条、伏牛、大别、罗霄、五岭诸山脉,跨过同蒲、陇海、平汉、粤汉铁路,转战陕、晋、豫、湘、赣、粤7省,共78个县,跋涉7920公里,浴血苦战100余次。

虽未遇东江纵队建立新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但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光荣而艰巨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一是直接支援了中原的新四军,沟通了八路军与新四军两大抗日主力之间的联系,同时声援了华南抗日游击队,壮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势。二是建立了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鼓舞了这个地区和南征沿途所经地区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取得了对日、伪军作战的一系列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企图。四是向大江南北的广大群众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