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追光——臧克家纪念馆》开馆仪式暨“臧克家与新诗”专家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举行。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臧克家女儿郑苏伊女士、《诗刊》主编李少君、山东大学数学系80级校友王锦玲出席仪式并致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军主持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向阳指出,臧克家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臧克家是山东大学杰出校友,他在山东大学就读期间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诗集《烙印》,并成为我国文坛新星。臧克家与山东大学渊源深厚,一家四代人曾就读山东大学。臧克家对山东大学“一往情深”,他及亲属曾多次向山东大学捐赠书籍、手迹手稿、名人字画、纪念品等。对于杰出校友臧克家,山东大学始终引以为豪,钟爱有加,并将其诞辰日设立为“山东大学臧克家日”。今天,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为真理而歌的文学战士,这位百廿山大校史上的杰出校友,山东大学特设立“追光”专题展览展示臧克家先生及亲属捐赠的珍贵藏品,期待通过展览形式,追随先生足迹,感悟先生风范。臧克家的崇高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山大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苏伊对山东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父亲臧克家先生的纪念和缅怀表示感谢,肯定了臧克家纪念馆的主标题——“追光”,认为这是对于父亲臧克家一生的最好概括。她深情地讲述了包括父亲臧克家在内的一家四代人与山东大学的深情厚谊;当年,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从父亲报考山东大学时的28字三言杂感“幻光”中看到了父亲的文学潜质,并被山大破格录取,成就了一段佳话。她表示,父亲对母校的感情,用父亲自己的话说:“红火一般炽烈,海涛一般澎湃。”她表示,作为家属,希望借助臧克家纪念馆能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臧克家不平凡的一生,学习臧克家爱国主义精神,并激励莘莘学子向他们的校友、前辈学习,奋发读书、报效祖国!并再次对山东大学博物馆快速策展建馆的努力和辛劳表达了谢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少君表示,臧克家先生是《诗刊》的首任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为杰出诗人,臧克家不仅为新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新诗现实主义的开山人和杰出代表;还对《诗刊》创刊以及后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刊》创刊号不仅争取到了毛泽东主席十八首诗词的首发,还发表了艾青、冯至、聂鲁达等人的诗歌,确立了其开放性和国际视野等办刊原则。他号召大家要以臧克家先生为榜样,确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创造新时代的典范美学形象,书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非凡篇章,推动新时代诗歌走向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锦玲回顾了自己与臧克家孙女臧耕在山东大学共同求学的美好时光,这次她受臧耕女士委托,代为此次展览开幕活动表示祝贺。她表示,臧克家的众多作品极富感染力与启迪性,其高尚品格也持续呼唤着人们的使命与担当。她作为一名生长于青岛的山大学子,为家乡拥有臧克家纪念馆深感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军在总结中表示,臧克家的精神根植于山大,也是山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今天,在臧克家的母校、臧克家曾经生活的青岛,举办《追光——臧克家纪念馆》开馆活动,这是对臧克家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臧克家精神传播、传承最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馆仪式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追光——臧克家纪念馆”。随后举行了由山东大学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臧克家与新诗”专家座谈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臧克家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1930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并在就读期间出版两部代表性诗集,其卓著的诗歌与诗学成就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巨大推动,至今仍有很大启示空间和研究价值。座谈会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赵海主持。《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马春光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宫立教授,青岛大学文学院吕周聚教授,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青岛文学馆馆长、青岛作家协会副主席臧杰,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杨洪勋等参加座谈会。

诗人李少君以《臧克家与诗歌的人民性》为发言题目。作为《诗刊》现任主编,李少君追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臧克家参与创刊的情形,尤其指出臧老在刊登优秀作品方面的国际视野。随后,他论述了臧克家诗歌创作突出的“人民性”特征。在他看来,“人民性”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臧克家的杰作《老马》、《有的人》,以及《星星》等较少被提及的作品,都是彻底实践“人民性”的例子,其内容以人民诉求为主导,敏感于时代变化,语言质朴、接地气,这些优点对当下诗歌写作的流变仍具有深度启示。孙基林教授作了《臧克家诗学及其“纪念”的意义》主题发言。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民性”、“苦难”等特质,在臧克家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主题,放到诗学的维度理解也能够成立。他从臧克家创作生平、心理的“叶赛宁情结”出发,分析臧克家的现实主义诗学为何是立足乡土式抒情,而拒绝城市性写作,并指出四十年代出版的《泥土的歌》是接通叶赛宁精神传统的重要里程碑,其内涵甚至构成中国现代诗人的某种原型。发言最后,孙基林教授特别提到,臧克家在几十年创作生涯里从不随波逐流,有着指向永恒现实主义的“定力”,这种令后人高山仰止的诗学信仰和成就,正是今天纪念、讨论臧克家及其诗学的意义所在。

其他与会者的发言角度也各有特色。吕周聚教授以整体通读的方式,详细讨论了臧克家对“苦难”主题的把握。向天渊教授则向众人介绍了臧克家与吕进先生及其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诸多关系背后的缘分。宫立教授从文献学专业职能出发,对今后建立更完整翔实的臧克家研究文献表示期待,据他判断,臧克家作为现代重要诗人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构成正比。臧杰馆长特别结合地缘文化背景,论述青岛在校时期,臧克家与王统照的诗歌互动。杨洪勋副研究员采用大量传记史料,生动阐述了臧克家在山东大学四年期间确立诗人身份、完成代表性诗集的过程。马春光副教授作为本次座谈会的“80后”参与者,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把臧克家诗歌传统放在山东诗坛的当代表现中解读。他论证并总结说,臧克家的诗歌传统在当代山东诗坛仍有所延续,是一笔能够继续面向未来的财富。

臧克家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丰碑式人物,也被誉为“世纪诗翁”,其诗作《有的人》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曾感染无数读者。青年时期的臧克家,因为闻一多先生慧眼识才而与山大结缘,其精彩的创作人生,从此汇入山大悠久的诗歌传统谱系。本次活动在“山东大学臧克家日”设立10周年之际举办,臧克家的诗歌遗产未来还将得到更深厚的发掘。最后,臧克家女儿郑苏伊女士在发言时,深情回忆了自己做父亲助手整理父亲诗稿的岁月,并希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促进臧克家研究的全面展开。

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肖贵田、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孙强、文学院副院长樊庆彦、档案馆副馆长耿德良及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生等也参加了座谈会。

撰稿:黄玉瑞、李欣萌、庞洁、辛北北

摄影、图片:赵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