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说是英美长期洗脑的结果,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最根本的原因,是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大国博弈的角斗场,而这种博弈在客观上保证了近百年来香港人相对于内地更优越的物质生活。

近些年来,这种优越的物质生活随着内地的飞速崛起正变得越来越艰难,香港人寄托于英美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为香港争取更好的物质条件。

在中西方政治博弈中,香港人一直是棋子,也甘当棋子,并以身为棋子而自豪。

我们目光拉远一点,看一看几十年来中英两个世界级权谋大国围绕香港所展开的政治博弈,很有意思。

1949年,大陆天翻地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横扫半个中国,兵锋直指深圳河。

面对如此迅猛的攻势,彼时的香港殖民当局惊恐万分,弹丸之地,守是守不住的。

关键时刻,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决策暂停进军,留下香港这个窗口,以为所用。

英国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变化,投桃报李,英国1950年即承认新中国,是西方各大国中最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接着,朝鲜战争陷入僵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叫嚣对华使用核武器,美国最高决策层慎重讨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关键时刻,对此提议反对最强烈的并不是中国,而是英国,时任首相艾德礼亲赴美国会谈,反对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更加反对对中国内地进行核打击。

当时,整个西方对新中国都实施全面制裁封锁,唯有在香港,港英当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人津津乐道的霍英东的故事大背景皆出于此。

从此时开始,香港就充当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桥头堡,走私站,香港人也借此赚的盆满钵满。

请注意,这时香港的地位是有英国背书的。没有英国,香港与大陆没什么区别。

时移世易,时间来到1980年代,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中国与英国围绕香港的主权之争再次摆上台面。

都是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

中英两个大国都深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更得不到。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对己方有利的筹码,双方都进行了武力准备。

1979年,中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81年,华北最大规模军演。

赫赫武威,直指香港。

1982年,马岛战争,大英帝国以举国之力在远隔万里的不毛之地大动干戈,配合着英国媒体的强大宣传力,“马岛战争”被称为二战之后全世界最成功最现代化的远距离征战。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顶着国内国外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一定要宣示武功,所图者当然不仅仅只是阿根廷。

英国的目标也瞄准香港。

此时,执掌中华帅印的是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总设计师,人称“钢铁公司”。

此时,执掌英国国枢的是以强硬著称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以强硬对强硬,双方必然会有一番激烈争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撒切尔夫人带马岛余威万里迢迢拜访北京客场叩关,总设计师携越战硝烟坐镇主场严阵以待。

“主权问题可不可以谈?”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主权换治权如何?”

“香港必须完全回归。”

“香港的地位很重要。”

“香港的地位重要,但也不那么重要。”

“你们的方案是什么?”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

“具体细节是什么?”

“细节可以谈。”

高手过招,所图者大。

必须承认的是,英国人除了武力,还有一张王牌: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外资支持。

而香港是自由港金融中心,拥有大量资金,如果香港资金能够带头进入内地,将会是极好的示范。

中国需要香港回归祖国,同时,也确实需要香港带动外资大量进入内地。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于是有了《中英联合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谈判充分显示了中英两个政治大国的谋略作风。

中方:高度的原则性,高度的灵活性。

英方:低度的原则性,超高度的灵活性。

《中英联合声明》埋了很多雷,英国知道,中国也知道,但都没有声张。

小国政治家的典范李光耀先生曾对此忧虑不已,他毕竟是边陲渔民的后代,没有华夏中原正统政治家的视野。

中原政治家为达到政治目的,尝以百年为期,前赴后继,矢志奋斗。

远有大汉七十年对匈奴伏低做小,至汉武帝远征沙漠封狼居胥,中有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帝王无论贤愚征伐高句丽,近有康雍乾三朝百年征讨准格尔收西疆。

香港现有制度五十年保持不变,自1997年算起,到2047年截止。

中共十三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辅以巨量的人口,到那时候,香港问题还算是问题吗?

总设计师的原话:香港问题,先拿回来再说。

中英双边谈判根本没香港人什么事,但是,《中英联合声明》却产生了一个客观后果:香港人以此协定在内地获得了超国民待遇,专有名称“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