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智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对人类智慧传承的尊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自2020年开始与湖北省群艺馆、襄阳市群艺馆以及襄阳下辖各市县群艺馆合作完成了湖北越调、南河套曲、襄河道坠子、黄杨木雕、枣阳黄酒、汉江磨调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程,通他们的努力,更好保护并传承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赴宜城市

2023年12月7日,受宜城市群众艺术馆委托,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赴宜城市开展省级非遗项目“汉江磨调”抢救性记录工程拍摄工作。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负责人谢秀敏副教授作为本次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的学术专员,践行音乐与舞蹈学院服务地方宗旨,带领团队部分老师对“汉江磨调”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生田及其弟子、历史见证人彭先一进行口述片采录工作。

口述片访谈旨在挖掘传承人学艺经历、从艺经历、艺术造诣、技艺传承等历史记忆。五个多小时的访谈记录了王生田与汉江磨调的活态历史记忆,展示了“双鼻浪”“口内卡哨”“外卡哨”等绝技的演奏技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团队老师赵晓松(左一)谢秀敏(右二)吴亦桐(右一)与原宜城市群艺馆馆长彭先一(左二)讨论采录细节。

谢秀敏与非遗传承人王生田口述片采录现场

团队老师记录汉江磨调乐器

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在行动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自2020年开始与湖北省群艺馆、襄阳市群艺馆以及襄阳下辖各市县群艺馆合作完成了湖北越调、南河套曲、襄河道坠子、黄杨木雕、枣阳黄酒、汉江磨调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程。

团队在谷城县赵湾乡拍摄南河套曲实践片

襄河道坠子口述片采录现场

2022年6月,受襄阳市群艺馆委托负责襄阳小曲的申遗工作,助力襄阳小曲入选襄阳市第八批市级非遗。

襄阳小曲非遗申报片拍摄现场

2022年7月,谢秀敏老师受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嘉幸教授邀约在华夏乐府·幸会音乐公众平台撰写《千年古城传非遗》推文五期。

2022年11月,在全国音乐口述史年会上,团队负责人谢秀敏老师以《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工程实践经验与思考》为题在主会场作专家发言。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口述史科研团队”将以前期项目为基础撰写学术论文参加2024年全国音乐口述史年会和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向全国音乐学术界推介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地方音乐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

素材来源:音乐与舞蹈学院

淡泊湖融媒体辅导员工作室编辑制作

一审:系统检索

版面设计 /张皓云

三审:责任编辑 终审/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