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时03分,一架编号552的米黄色歼15战机飞临辽宁舰上空。

当时,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站在甲板安全处紧紧盯着这架飞机,嘴里默默地念叨着:大转弯!放起落架!放尾钩!

在飞行员的操纵下,飞机降低高度,调整姿态,对准跑道,以260千米的时速冲了下来,巨大的噪音席卷而来,震耳欲聋。起落架顺利地降落在了甲板上,阻拦索及时勾住了歼15的尾钩,第一道着陆胎痕深深地刻在了飞行甲板上,在这惊心动魄的不足两秒钟时间里,一切操作行云流水,滑行不足50米,歼15战机稳稳地在航母甲板上停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罗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笑容。

歼15成功地进行了起降,令国外很多媒体的评论员跌破眼镜,没想到中国海军舰航空兵发展这么快,这也标志着辽宁舰已经初步具备了战斗能力。

但罗阳依旧保持了冷静,紧接着就针对歼15在起降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并详细研究了歼15着舰后,关于拖动、入库、保养等方面的事情。这时候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他的身体其实已经吃不消了,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休息处。

11月25日上午,胜利完成中国首次航母舰载机着舰任务的辽宁舰返回大连港。

9时04分,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慢慢走下了舷梯。此时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这个背影是他留给人们最后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天,罗阳因心肌梗死不幸病逝,年仅51岁。

自此,航空科技战线失去了一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技术专家,航空企业管理战线失去了一位经营有道、业绩突出的企业家,型号研制战线失去了一位现场组织协同攻关的领军人才。

  • 立志航天报国痴心不改

罗阳,辽宁沈阳人,1961年6月出生。生前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30年来,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罗阳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矢志不渝奉献航空事业。

他自小就有投身军工报效祖国的梦想。197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所有志愿都离不开“军工”。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1982年8月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有着“航空英才的摇篮”之称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当时军工企业单位不景气,在“造飞机不如卖烧鸡、搞导弹不如卖茶蛋”的氛围中,在轰轰烈烈的下海潮中,罗阳和众多同伴们留了下来,并最终凝就了军队武器装备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大跨越、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之后,他就一心从事飞机研究工作。除了节假日非休不可,平日里很少休息,办公室里的灯也经常是亮到深夜。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上班途中路过母亲住处,仅仅匆匆探望10余分钟,便继续开始工作。女儿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他只请了半天假,生怕耽误工作。

有一年,还是设计员的他,背着四根紫外线管到广州进行飞机舱盖老化试验。当时设备差,需要人工近距离观察试验件的变化。几天下来,他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

由于成绩突出,1999年,时年39岁的罗阳就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

也是在这一年他出访美国。他与几位专家看见人家的航母甲板上,战机像蜻蜓一样飞飞落落,机翼轻松地折叠收放。想起祖国的落后,年轻的他急得直想大哭。他发誓要让中国航空工业“飞”起来、“强”起来。

2002年,他调至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个人就“扎进”了多个重点型号的研究中。

10年中,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让沈飞实现了歼击机从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跨越。

天道酬勤,罗阳凭着自己航空报国的情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一名设计员一步一个台阶,最终在2008年成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任职期间,他完成了六个型号新机首飞和两个型号设计定型,实现了国家战略工程项目的重大突破和生产能力的新突破,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航空报国”的不朽丰碑。

他与舰载机结缘,既是偶然,也有必然。

  • 勇于直面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建设航空母舰成为大势所趋。

2002年3月,原苏联的“瓦良格”号航母在下水11年、停建8年、又在海上漂泊了2年后,终于抵达了它的重生之地——中国大连港。虽然在美国的干预下,此时“瓦良格”号的武器装备已被拆卸一空,但是,中国的航母工程仍由此发轫。

航空工业“沈飞”集团是航空工业的“长子”,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作为航空母舰工程的核心装备,被誉为海中“飞鲨”的歼15舰载机的研制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在沈飞公司的肩上。这对于从未设计制作过舰载机的航空人来说,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歼-15的生产开工仪式上,罗阳说道:

“这不是一种普通的机型,这是专门为我国第一艘航母量身定制的舰载战斗机。”

中华民族期盼航母已经盼了整整百年,海军官兵等待这一时刻也已经等待半个多世纪……

罗阳的航空报国梦想再次被点燃,他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沈飞集团虽有过歼击机方面的设计经验,但舰载机是一个新兴的种类,对于研发与制造两大领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漫长过程。

由于起降方式不同,舰载机机体大小必须适应航母上局促的空间,着舰速度要比普通战机着陆速度要快的多,对整机强度的要求更高,此外,还需要适应海上工作的高温、高湿、高盐、耐腐蚀等要求,每一项内容都牵扯到复杂的技术革新,可以说与陆地飞机着陆完全不同。

为了按时完成歼15的研制任务,罗阳琢磨着从制度和流程上进行提速,尽快和设计所完成无缝对接,改变传统的战机研发模式,实现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构想,把新设计和再制造的串行流程改为同时进行,在罗阳的组织下,“沈飞”创造了新的飞机研发模式,效率提高了40%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但这种并行的设计模式实际上对能力要求非常高,意味着需要将设计、工艺、材料等各环节问题在同一时段里一并解决,作为总指挥的罗阳,不仅要协调设计与生产部门、军方与生产单位的关系,还要协调好近200家协同单位的关系。面对未知的领域,作为现场总指挥罗阳还始终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第一线。他组建了折叠机翼研制攻关团队,一次次奋力创新突破,终于为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灵活翅膀;拦阻钩是拦阻系统的关键部件,他组织科研人员,不断调整研制思路和主攻方向,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身为著名大企业沈飞的老总,他的忙让人难以置信,甚至匪夷所思。

自2002年起,罗阳便开始了611工作模式,一周六天,每天11个小时。在新项目紧张的时候,这一模式又从611变成711,以至于最后变成720 ,1周七天,每天20个小时,一下子就坚持了十年。

在罗阳背后,催着他一刻不停地拼命工作的,就是他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梦。

特别是在他任总经理五年之间,沈飞每年都会有一架新型号战机问世,沈飞的战机年交付量也从最少是四架猛增到近百架,一架战斗机零部件超过28000多个,千丝万缕,千头万绪,遇到问题最后都会出现一个人,这就是罗阳,他说:研制战机,要么是0分,要么100分,没有中间分。

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罗阳和他的团队就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工作节奏最初是“711”。为了让中国的战机翱翔于蓝天,为了让舰载机驰骋于大海,在任务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了极限,变成“720”,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

2009年8月31日,歼15进行了首次陆基飞行测试,2011年4月25日,歼15双座型第二架歼15原型机进行了飞行测试。

随着上舰飞行的日期越来越近,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的罗阳,感受到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他默默地承受着。

战鹰就是他的“孩子”呀,越是这时候,他越不能离开它,他要看着“孩子”长大。

2012年春,一架“飞鲨”转场从公路牵引到某研究所做某项试验,为了保密,只能在夜间进行。当天子夜,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他守着牵引车缓缓行进,6公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 在“辽宁舰”上度过最后8天7夜

030207,这是罗阳在辽宁舰上宿舍的号码。在“辽宁舰”上,任何一间宿舍都是没有窗的。看不到蔚蓝的大海,看不到展翅的海鸥,只能依靠空调来调节房间的温度,在这间仅有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里,让人觉得窒息。

在这里他度过了8天7夜,没有人知道,这也是罗阳生命中最后的8天7夜,连日来的忙碌奔波已经严重透支了身体的健康。

第一天:2012年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早上6点多,罗阳登上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他匆匆把行李放进了宿舍,没有做任何整理,便直接赶去了海事指挥部房间。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罗阳。

他主动找一些设计人员,尤其是飞机测试人员,来了解飞机的状况。

舰载机被誉为战斗机研发中最具有挑战的机种,而舰载机的飞行员则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舰载机要完美地落在航母上,除了飞行员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外,战斗机的性能指标也必须到位。

世界公认的舰载机发展史,就是无数飞行员用鲜血书写的,失败与成功,有时只是一步之遥。

作为现场总指挥的罗阳,他的使命就是协调各个环节,消灭这一步之差。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他又对航母上各个位置的海试点的检测结果作全面的了解,尽快熟悉船上的工作。

第二天到第五天:11月19日至22日,晴,基建日。

这期间,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四天满负荷的忙碌,舰上的人有目共睹。

除了一些正常的工作之外,他还曾经5次来到舰载机的机舱中,详细研究今后真正的歼15舰载机到航母上之后,维修、拖动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他在“辽宁舰”上度过最后8天7夜,每天工作20小时。根据“辽宁舰”上执勤战士回忆,罗阳的卧室彻夜通明,天不明就起来工作。在此次辽宁舰海试过程中,罗阳曾经感到过不适,但他并没有中途下舰。

因为他知道,航母孤独地漂泊在大海上,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靠他这个现场总指挥拍板解决,他不能离开现场。

第六天、第七天: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舰载机着舰时的声音是巨大的,近距离观摩对耳膜与心脏的冲击很大。一般来说,“辽宁舰”上专业人员接受相关训练的情况下,依旧难以忍受战斗机轰鸣声给心脏造成的压力与痛苦。因为在巨大声响下,心都有要跳出来的感觉。

但作为现场总指挥,在舰载机起落试验中,为了观察收集与飞机保障相关的数据,罗阳每次都要在这样高压的情况下,强忍心脏的疼痛,经受一次又一次飞机起落的巨大冲击,站在舰岛上,仔细观察每架飞机在触舰那一瞬间时的飞行状态。

22日,首架歼15原型机在辽宁号上进行着舰测试和起飞测试成功。

23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到来了,这次歼15舰载机不再做“蜻蜓点水式”的触舰复飞,而是首次真实的着舰。

上午9时,一架编号552的米黄色歼15舰载机,飞临辽宁舰上空,歼15在飞行员的操纵下降低高度、调整姿态、瞄准航母俯冲下来。强烈的冲击波撞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战机的尾钩精准地咬住第二道拦阻锁,第一道着陆胎痕深深地刻在飞行甲板上。

在此之后,辽宁舰的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了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尽管罗阳已经胸有成竹,紧张和兴奋还是一起挤压着他的心脏,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没想到,在罗阳和中国航空人的努力下,只用了两个多月,就成功完成了航母舰载机的起降训练。

歼15舰载机是在三代机研制基础上,为满足在辽宁舰上使用而研制的中国第一代远程、重型、超声速、高机动性固定翼舰载多用途战斗机。主要作战使命是在航母编队的统一指挥引导下,遂行空中攻防作战,夺取局部海域的制空、制海权。

歼15舰载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战斗机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的历史性跨越,对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4日,舰载机成功试飞后,罗阳高兴地与妻子通话,说对这次舰载机的成功试飞感到非常欣慰。

第八天:25日上午12时,圆满完成舰载机试飞任务的辽宁舰回航。

随后,参与这次试飞任务的工作人员陆续离舰。人群中,罗阳显得有些憔悴。他的笑容中,有些疲惫,甚至连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了。

那是罗阳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谁能想到这已经是罗阳生命里仅剩下最后三个小时。

他突然感觉到心有点不舒服,有点疼,疼到耳根了,就在送往医院不到100米距离的路上,罗阳一头栽倒在车上,昏迷了。抢救3个多小时后,不幸在25日12时48分离世。

11月25日深夜,护送罗阳遗体的灵车回到罗阳一直坚守和奋战了30年的地方。

这一晚,罗阳回家了。寒冷的冬夜里,千百个沈飞人开着自己的车来到试机跑道,打开汽车大灯,照亮他回家的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罗阳送行。

当载着他的车子经过家门前时,母亲尚不知情,她在家里亮着灯做好了饭菜,等待儿子归来……

党和国家给了罗阳最高的荣誉“航空工业英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一代代航空人共同的报国梦想——让中国航空工业和世界最强者的差距,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力争未来能够“并驾齐驱”。

对于“沈飞”人来讲,这辈子值了。在保卫祖国蓝天,都有他们的参与,有他们直接的印记,还不够吗?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罗阳一生都在为国家的蓝天事业努力奋斗,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经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就是通过航天人的努力,要使我们国家的先进战机早日的列装部队,让我们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起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歼15的完美着舰,是他人生最后的谢幕。罗阳用坚定的信念和忘我的精神践行了航空报国四个字、诠释了什么是民族精神。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

他的雕像矗立在试飞跑道不远处,注视着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十一年间,一大批青年突击队员快速成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大梁。如今,已有15000多支“罗阳青年突击队”活跃在航空工业一线,让中国战鹰高飞远航。

十一年间,歼15体系作战能力也越来越强,作为航母编队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从首次着舰到昼夜起降航母,从海空突击训练再到伙伴式加受油,从单舰到双航母时代,歼15规模战斗力已经形成,与中国海军共同圆梦深蓝,壮志凌云驰骋海天。

国有重器,以命铸之;国有远梦,世代继之。

致敬,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