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近日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边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山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边会现场展示了代表性省市应对气候变化优秀案例。

今天,由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强为大家讲述南昌应对气候变化故事。

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强

南昌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流传古今,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作《滕王阁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南昌市生态环境优美,“襟三江而带五湖”,享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发达水系网络,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9.78%。城市绿化率超过43%,南昌市西北部的梅岭素有“小庐山”之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南昌虽然环境优美,但位于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过去60年的数据显示了南昌气温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的气候趋势。同时,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显著影响。

1961—2020年南昌市平均气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2020年南昌市平均气温
1961—2020年南昌市年降水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2020年南昌市年降水量

南昌市历届市委、市政府深知南昌的生态优势,认识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探索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昌于2010年入选国家首批低碳城市试点,2011年印发实施《南昌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规划了十年南昌低碳发展新路径。2016年,南昌市颁布实施《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成为全国率先对低碳发展立法的城市之一。2021年,南昌市出台“十四五”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等专项规划。2023年,《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明确提出“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碳达峰质量上走在前列”的总目标。

在政策规章的引领下,全社会低碳转型顺利,新兴行业及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成倍增长,绿色建筑占比逐年提升,公共交通网络愈加完善,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南昌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3.25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至2022年的0.53吨二氧化碳/万元。在生态环境部2023年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中,南昌市被评为优良等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南昌市加快升级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加强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工作,市县乡三级联动实现气象灾害早识别、早应急,着力提高城市气候韧性。与此同时,南昌市注重发挥当地山、水、林、湿地的组合优势,着重湿地保护,多手段修复退化湿地,湿地总面积达到1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3%。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使南昌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的重要栖息地,鄱阳湖为全球迁飞网络站点中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鸟类种群的丰富度和数量统计排名全球第一。2022年,南昌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这代表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气候变化之路道阻且长。南昌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成为南昌的新名片。南昌市将持续采取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谱写“美丽中国、南昌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