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近日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边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山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边会现场展示了代表性省市应对气候变化优秀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山市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毗邻京津,不仅是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老工业城市。唐山市“因煤而建、因钢而兴”,是我国钢铁产业大市,炼焦、铸造等上下游产业产能也位居全国前列,每年与钢铁生产相关的煤炭消费量和交通运输量分别在千万吨级和亿吨级,产业结构之重可见一斑。钢铁产业在促进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市区及周边25千米范围内的大量钢铁、焦化、铸造等重污染企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贡献率达70%,唐山市空气质量也常年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十”。

在产能过剩和大气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开创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唐山市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扎实推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确保实现良好开局并持续稳步推进。

坚定政治责任,统筹安排部署,保障“双碳”工作落实落地

深刻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履行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从推动地区发展的层面看,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协同增效,统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充分认识“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重点举措落地见效。

完善“双碳”战略落实的顶层设计

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低碳发展原则,对标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六部门《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充分衔接《唐山市碳达峰行动方案》,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进行审核指导,目前唐山市已高标准编制完成《唐山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唐山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充分发挥创新试点先行先试的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推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夯实基础性研究和保障性工作

强化基础性数据支撑,聘请生态环境部有关专家开展唐山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项目工作,着力研究近年来唐山市能源供需结构特征及其碳排放影响因素,编制完成唐山市能源平衡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蓝天保卫战协同减排温室气体量化评估,为后期“双碳”工作推进打下了良好数据基础。推进基础性能力建设,拓展完善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深化唐山市国家级碳监测评估试点,逐步构建起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体系,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推进减污与降碳融合应用,探索大气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融合,建立起减污与降碳协同管理制度,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

加快结构调整,协同减污降碳,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钢铁产业实现“更新换代”。实施整合搬迁,基本完成城区及周边地区钢企“退城搬迁”工作。开展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已完成1600余项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延伸产业链条,钢材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40%。截至目前全市A级钢铁企业达到16家,A级企业总数58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装备制造走向智能高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产业规模达百亿级,成立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推进多产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高端标准化试点建设,中车唐山公司获国家首批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试点。加快推进先进科技支撑引领,打造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研制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化工产业初具规模。建成南堡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化工企业54家,企业关联度达到96%,已初步构建起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海洋绿色化工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实现化工行业一体化长远发展。

打造多式联运,构建绿色运输体系

一是“公转铁”稳步推进。组织建设区域铁路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公转铁”重点铁路项目建设,一批专用线路建成投运。目前新建钢铁企业铁路专用线7条、改建5条,实现非临港钢铁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全覆盖。

二是管道运输加快落地。持续推进大宗物料管道、皮带管廊建设,首钢京唐公司海运皮带、河钢乐亭钢铁原料输送皮带机通廊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运。设计总长68.4千米的首钢滦南马城矿业精矿输送管道项目已完成全线管道铺设。

三是新能源重卡加速更新。唐山市入选“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电动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城市(重卡特色类)”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在重点行业,以“创A”工作为契机,引导企业开展新能源重卡更新替代,提高清洁运输水平。目前已更换新能源重卡9349余辆(其中电动8804辆,氢能545辆),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年可减排氮氧化物3309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广清洁能源,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一是绿电开发应用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绿电入唐”计划,今年上半年张家口、承德等地向唐山市输入绿电合计126.9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83.6%。全市充换电系统不断完善,已建成换电站33座,预计年底达到75座,充电站530座,力争年内实现城乡全覆盖。积极推动储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唐山国轩已形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10吉瓦时产业集群,10吉瓦时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产后可满足区域市场发展需求。

二是氢能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全市已建成制氢厂2座,制氢能力达9000吨/年,可满足目前京津冀三地全部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亿华通、未势能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燕钢氢能产业园等项目年内投产,将形成年产9000台(套)的氢能发动机生产能力。

三是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建成并网。51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压茬实施,总装机容量992.6万千瓦,已建成并网规模达到232万千瓦。获批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5个,已建成规模超过85 万千瓦。

完善政策体系,突出市场化运作,确保“双碳”工作成效显著

政策性支撑有效落实

一是落实政策保障。推动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先后印发《唐山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唐山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唐山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唐山市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唐山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唐山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唐山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作方案(2023—2035年)》等细分领域方案,进一步落实政策保障。

二是强化指导帮扶。加强科技帮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和“双碳”领域市级重点研发项目,逐步形成减污降碳领域科技支撑力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效率。推进减污与降碳协同管理,统筹企业排污许可与碳排放管理,主动衔接减污降碳总体管理要求,在环境评价中探索增加碳排放评价相关工作内容。规范碳市场交易,严格碳排放核查,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强化日常监管,形成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履约制度。

三是争取资金支撑。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项目管理,根据《关于开展金融助力碳资产价值实现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协助相关企业申报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库,截至目前共梳理更新19个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纳入河北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项目总投资85.64亿元,已获得投融资金额23.94亿元。

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一是碳市场交易初见成效。充分发挥碳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提升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2021年唐山市17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交易,共涉及配额交易8225万吨,涉及金额约41亿元。积极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相关工作,支持引导相关企业按时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清缴。

二是碳排放核查稳步推进。根据相关碳排放核查核算要求,开展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逐年更新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名单,全程督导现场核查过程,保证核查数据真实可信。2022年,我市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共134家,目前已完成全部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现场核查工作。

三是助力降碳产品价值实现。2023年组织我市7家钢铁企业认购降碳产品,总计26959.8吨,涉及金额约185.65万元。截至目前,我市企业共四次购买降碳产品,累积认购量为53.2万吨,涉及金额2672.35万元。组织河北晶淼中恒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市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唐山市环境规划科学研究院(唐山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组成河北省海草床固碳项目方法学编制工作组,启动河北省海草床固碳生态产品项目方法学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编制工作并报送省厅。

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

一是CCUS试点项目建设顺利完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和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已开展河北省CCUS(碳捕集、利用、封存)试点工作,其中首钢京唐CO2—CO2混合喷吹炼钢工艺技术及装备示范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年减排约5万吨二氧化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多项低碳技术纳入省推广名录。首钢京唐白灰窑尾气CO2捕集用于CO2—CO2混合喷吹炼钢工艺技术、唐山鹤兴废料烟气磁化熔融炉处理钢铁尘泥及有价元素回收技术、唐山权达环保敞开式快速炭化可燃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3项低碳技术成功纳入河北省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三是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应用。河北首朗新能源采用世界最为先进的气体生物发酵技术,将含有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燃料乙醇、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工业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该项技术在工业尾气利用方面属于国际首创,总体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