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秋(1900—1977),名明,字月秋,以字行,是近现代著名摄影家、篆刻家。

△高月秋先生像

高家祖籍辽宁,清末定居于南京浦镇南门。高月秋兄弟共四人,长兄在浦镇继承家业,高月秋行二,称“高二先生”,与三弟高华、四弟高岭梅在南京城内以照相为业。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高氏兄弟在夫子庙贡院街经营明华、美伦照相馆,名声卓著,为金陵照相行业之楚翘。1929年南京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美伦照相馆在现场一路跟拍,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总理奉安》新闻组图(南京美伦照相馆摄)

高氏三兄弟除摄影外,亦擅丹青,在艺坛均有建树,且各擅胜场。三弟高华(1907-1986),字实秋,自幼酷爱京剧,工青衣,15岁即在南京青年会登台演出。尤痴迷程派艺术,长期研摩,几能乱真,与程砚秋交情甚厚。程砚秋来宁演出,常至美伦照相馆照相,有时即下榻在店中客房,与高华切磋技艺。1935年后,高华放弃照相事业,北上学艺,拜王瑶卿为师。他囿于祖训,毕生未能下海,但造诣精湛,曾与梅兰芳同台献艺,被尊为“程派第一名票”。

△高华饰演貂蝉剧照

四弟高岭梅(1913-1993)专攻摄影,青年时期就崭露头角,常在《良友》《柯达杂志》等知名杂志刊登摄影作品。尤擅人像摄影,被评价为我国摄影师中率先摆脱匠气、将人像摄影提高到美学角度表现的第一人。

△高岭梅摄影《火油灯一盏》获《柯达杂志》1937年2月份月赛甲组一等奖

高氏兄弟与张大千为好友。高岭梅为张大千拍摄肖像、制作画集,深得张大千信赖,二人长期密切合作,达半个多世纪。高岭梅也是张大千作品的重要收藏者。

△高岭梅拍摄的张大千作品

△高岭梅(左)与张大千在南京栖霞山

高月秋毕业上海美专,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能将传统的中国绘画理念和西洋摄影艺术结合,风格在业界独树一帜。高月秋与高岭梅齐名,尤以照片着色技术绝冠金陵。1936年,兄弟二人联名在南京中华路青年会举办黄山风光摄影作品展,高月秋用传统中国画的设色技法为风景照片着色,令观者如临其境,“一时艺人画士,为之敛手”。高月秋亦擅人像摄影,柳亚子曾作诗赠高月秋,赞曰:“写真妙手拟天生,博带峨冠几现形。何似山川灵秀气,风鬓雾鬓貌娉婷。”

△高月秋摄影作品《黄山之秋》

高月秋自幼聪慧,青年时得吴大澂《周秦两汉名人印考》,专事临仿,能得其神,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有艺名,自号延鸿馆主。他曾与好友谢梅奴在共同组建“白雪书画社”,请丁二仲、张二澍等名家开书法、国画、篆刻讲座。1935年,乔大壮应徐悲鸿之请,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教授篆刻课程。经友人推荐,高月秋拜乔大壮为师,技艺日益精进。高月秋还擅制印泥,其研制的“月秋印泥”,品质上乘,色泽鲜艳,享誉一时。好友徐悲鸿评价:“高月秋先生以名印人而精制印泥,所制殆为今日中国之冠。”

△高月秋(摄于重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沦陷。高月秋携家西迁,辗转入川,在重庆中正路173号开设“美伦照相馆”,兼做其他生意。在此期间,高月秋留下许多精韵隽永的摄影佳作,并于1946年初举办重庆风光摄影作品展。徐悲鸿为摄影展撰写前言道:“(高月秋)以其艺术修养甚深,故于摄影之学能有独到。十余年前,先生所设之南京美伦照相馆成绩几为全国之冠。抗战后,转来重庆,虽艰苦弥甚,仍能保持纪录……重庆市容独特,江山雄壮,即以艺术眼光观之,亦美丽足资纪念。故集其先后所摄机关、街市、郊区、名胜,或有历史价值,或为游览登临之处,或为民众竞涉之渡,或系烟云缥缈之山,皆赖其卓越之观点,疾徐之手法,摄入影头,成美妙无伦之画面。久居重庆者,将诧其习见之姿;而未临陪都者,亦审其未见之美。是乃胜利声光,不止为新年点缀也。”

△高月秋摄影集《重庆大观》之《海棠秋雨》

战时重庆,文人荟萃,来自全国各地的印人常相聚会饮,交流心得。1939年元旦,高月秋与好友谢梅奴进行篆刻义卖,支持抗战。同年,高、谢二人发起创建印学社团,并依老师乔大壮之建议,以所在地巴将军墓(人称巴山)命名为“巴社”。巴社正式社员共八人:吴县朱景源、临海徐文镜、武昌陈敬先、渝州黄笑芸、江浦高月秋、湘乡曾绍杰、武进蒋维崧、长沙谢梅奴。因乔大壮已有重名,且年长,故未邀请入社,但他与巴社关系密切,社中骨干高月秋、谢梅奴、曾绍杰、蒋维崧等均为其弟子。除乔大壮外,章士钊、唐醉石、易均室、沈尹默、沙孟海、潘伯鹰等也是社友,经常参与活动。大家相聚一堂,切磋技艺,“各出作品或所得文物互谈看法,尽欢而散”。高月秋的美伦照相馆则是巴社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巴社成员合影,前排左一为高月秋(1940年摄于重庆)

1943年春,高月秋收集整理巴社成员篆刻作品,结集出版《巴社印选》。《巴社印选》为石印原拓线装本,社内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每人精选十印,一页一印,内页书口上端署社员“某某某篆刻”,下端署“江浦延鸿馆辑”,乔大壮为之作序,共拓一百部。

△《巴社印选》版权页信息

1945年抗战胜利后,社员星散四方,巴社遂告解散。

巴社虽然只存在了五、六年时间,却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艺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继西泠印社之后极具水准的印学沙龙。作为中国近现代篆刻史上一个独特的个案,巴社不仅承接了前辈衣钵,又创作出带有自身特点的篆刻作品,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高月秋一家返回南京。高月秋因与时为中南银行经理的汤执中是好友,一度借住于梅园新村附近的中南里(中南银行宿舍,今名钟岚里),后迁租良友里4号。

△1940年代,高月秋(左三)、汤执中(左五)与卢冀野(右三)、杨仲子(右四)、胡小石(右五)、伍仲文(左七)等合影

良友里是四条巷附近的一个大院子,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两幢联建的住宅。高月秋居住的4号是其中的一个单元,共两层,楼下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厨房,楼上是卧室,楼顶有个大平台作为晒台。此住宅与高二适、张正吟等居住的六合里为近邻,距高月秋的好友、教育家沙仰三居住的小杨村也不远。

高月秋回南京后仍以照相为业,在太平路(今太平南路)166号开设高士照相馆(“江南高士”是高月秋的一个别号)。高士照相馆相片袋上印有高月秋头像侧面剪影图案,为其好友、美术大师万籁鸣制作。高月秋的照片着色技术在南京首屈一指,很多照相馆都派员工到高士照相馆向高月秋学手艺。

△“高士照相”相片袋

△万籁鸣制作的高月秋剪影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高华、高岭梅分别去了台湾和香港,高月秋则留在南京,三兄弟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能相聚。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月秋从照相业经营者变为普通劳动者,成为国际照相馆(在中山东路,原为高岭梅抗战胜利后回南京与友人合资开办,1950年代先改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的一名员工,兢兢业业工作,直至退休。

△国际照相馆现已不存,这是1988年左右的旧影。

良友里4号住宅,也由一家独居变为多家杂居,高家被分配住在一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房屋又进行了改建,原有的二层楼房被加盖为三层。高月秋在此度过了他的晚年。

△高月秋(左)与好友沙仰三在良友里合影

1950年6月,高月秋加入石学鸿在南京创办“新安印社”,常与杨仲子、胡小石、陈之佛、傅抱石等师友聚会交流,切磋书印技艺。高月秋名声在外,求印者接踵不绝,曾为高二适、胡小石、黄养辉、陈半丁、邓散木等诸多名家刻过印章。

△晚年高月秋与夫人王素华

退休之后,高月秋仍治印不辍,印石缺乏,乃自研自磨,编辑留存有《月秋印存》四辑,《高月秋篆刻》二辑及后续所刻三百二十余方,张大千、齐白石、乔大壮、沈尹默、林散之、胡小石等为其题签。

△高月秋留下的印谱

后人评价高月秋篆刻,具有爽朗清峻、明快秀美的风格,章法平正、结字精工、线条精确、刚柔相济,得乃师乔大壮先生真传。

△高月秋刻自用印:延鸿馆

△高月秋刻自用印:江南高士

△高月秋为高二适所刻名章

△高月秋为高二适刻印:证草圣斋

△高月秋作品:心内无忌不挂事,目中有尺常量人

△高月秋作品:换了人间

1977年,摄影家、篆刻家高月秋先生在南京去世,终年77岁。

△2019年夏,我和好友尹引到良友里寻访,民国住宅已不存,仅余一棵老树。老居民们提起从前,都还记得曾住过一户高姓人家,是“开过国际照相馆的”。

特别鸣谢:好友俞亮(高月秋后人)为本文提供资料。

重要提醒:

由于平台推送规则改变,请关注本公众号的新老朋友一定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确保及时收到推送。

同时,希望各位阅读后点在看、转发分享到朋友圈,长期没有互动的,可能会被系统管理设为不推送分组。

觉得不错,请帮转发或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