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营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 加快培育津南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闻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的重大决策,将海教园作为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的东翼拓展区,给津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津南区委书记王宝雨表示,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引领津南区持续打好用好生态、科教、会展“三张好牌”,深化完善环首都绿色生态标志区、京津冀创新发展聚集区、北方国际会展经济功能区、津沽特色城乡融合典范区和天津“绿谷”“智谷”“商谷”“悦谷”的功能定位,构建起推动津南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津南的独特优势、功能定位、目标愿景,都与天开高教科创园高度契合,既为支撑天开津南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天开津南园又为推动津南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他介绍,2020年,津南区顺利实施了海河教育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将社会职能全部剥离至专门成立的海棠街道,管委会作为法定机构,工作人员全部市场聘用,实现了轻装上阵,聚焦主责主业。随着天开津南园的规划建设,津南区进一步整合了海教园的人才、科技优势和经开区的产业、载体优势,推进天开津南园、海教园、经开区一体发展,在孵化、转化、产业化上下功夫,今年5月29日实现合署办公。并将原来负责海教园开发建设的海教投公司转换为天开津南园的开发建设运营主体,形成“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行模式,聚焦聚力服务天开津南园建设。

同时,津南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各展其才、各显所能,促进技术、资本、市场高效联通。构建科创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开设中国(天津)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运营中心,成立天开园首家科技支行。搭建创新政策体系,发布产业引育“1+X”政策体系,常态落实“揭榜挂帅”、机会清单、院校联络官机制,满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需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区内出资18.55亿元成立海河宽带智汇产业基金、海河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基金和智选创投基金,引进中美绿色、北洋海棠二期、嘉鸿贰号等优质市场化基金15.3亿元,累计向普兰能源、费曼动力等79个科创企业投资14.3亿元。

此外,津南区一体推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一方面将天开津南园周边的双港、海河、八里台、葛沽、小站“五片区”作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落地空间,并通过城市更新逐步推动园区“二次创业”。今年1—11月,共盘活土地、厂房、楼宇超过100万平方米。另一方面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坚持引育并举,以良好营商环境留住人才、留住项目、留住税源,合力形成更多增量。自开园以来新引进企业239家,截至12月中旬累计注册企业782家,其中京冀方向企业23家,“瞪羚”“雏鹰”企业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此外,津南区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更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和安全性水平,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重要契机,是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力抓手。”王宝雨表示,接下来津南区将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依托海教园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突破更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用好用足用活政府各类政策工具,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深化科技成果评价等方面持续用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探索建立科创企业和第三方运营平台考核、评价、升级、退出等机制,提高载体产出率和经济贡献度。积极推进海归小镇规划建设,加快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海归人员创新创业首选地。

加快打造科研成果孵化器,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围绕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坚持打点聚线成面,聚焦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加快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短板,加快推进智慧津南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落实企业服务包保制度,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能、用资金等方面实际问题,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在津南创新创造,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津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快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增强园区发展向心力。一方面服务好科学家。在医疗卫生、人才公寓、公共交通、子女就学等方面,全力服务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鼓励引导科学家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应用型研究,进行市场化操作。同时服务好投资家。精准服务央企国企、外资外企、知名民企等各类市场主体以及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加快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确保科技工作有人支持、科创项目有人投资、科研成果有人转化。此外还要服务好创业家。积极引导区内重点企业、高新企业、领军企业,深挖驻区高校优秀校友、专家学者、广大师生等资源,共同致力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