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读音为dá)龘,欣欣家国”

随着春节临近,人们终于得知了2024年春晚的主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虽然今年的主题依然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似乎很多人已经对这个文化盛宴失去了期待。

有些年轻人认为,看春晚等“传统”娱乐节目不如选择“三缺一”这种娱乐方式。

现在的春晚似乎证实了当年本山大叔曾经说的话:

“其实上到春晚的小品,最大的主题是快乐,不要想着教育人,因为一年都被教育过来了,除夕这一晚上还要用一个节目去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本山大叔的话,确实在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上的压力都很大,每天都被生活被工作教育着,除夕了,本想可以轻松一下,阖家团圆开心热闹,结果还要被小品节目教育,难免大家会不喜欢看。

1.第一届春晚

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是中国电视春晚的新纪元开始,观众们深深地喜爱那届春晚,因为它以简单快乐的节目形式和多样丰富的节目类型为特色。

首届晚会改变了过去呆板的传统报幕方式,增加了观众参与度。当时采用电话点播的形式,让观众得以参与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与现在各种排练方式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家庭聚会在一起,等待午夜钟声响起,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刻成为了春晚的精彩瞬间,大家在家中共同欢庆。

随着彩电的广泛普及,1984年的春晚进一步提高了观众的观赏体验。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两位喜剧泰斗也首次在晚会上亮相,并表演了他们经典的小品《吃面条》。这个小品成为了当晚春晚的最大亮点,引起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到场的观众还是通过电视观看的人群,他们都能欣赏到一场不断带来欢笑的表演。

在这场盛大的晚会上,来自港台地区的歌手们纷纷登台演出。张明敏演唱的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而一家亲的和睦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个人。

在未来的日子里,虽然没有人强迫这样做,但大家都默认在除夕夜团圆饭后,全家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

据说当晚有7亿观众收看了春晚,这标志着新的突破和记录诞生,而那是在1991年。

姜育恒凭借一首歌曲《再回首》迅速走红的,这首歌也成为了经典之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已经不如以前。过去,人们会在吃完年夜饭后立即观看春晚,而现在则变成了“春晚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早点睡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呢?

2.过去和现在

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将春晚的晚餐视为传统的重要时刻,也就是俗称的“年夜饭”。这一时刻通常会营造喜庆的氛围,是中国人共同庆祝新年的重要时刻。

然而,近年来春晚似乎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小品节目方面。大部分作品不仅缺乏新颖的创意,而且过分依赖过时的笑话和冷幽默。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搞笑方面,人们很难对它产生共鸣和笑声。

2023年的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它典型地呈现了一个模式化的故事情节,整个小品显得毫无新意。两个演员在争吵中试图找出解决婚姻问题的答案,但最终他们的观点陈词滥调。

对话不仅毫无笑料,而且过程一直充满着喧闹,让人感到非常头痛。

这样的故事情节和对话方式让人感到无聊甚至厌倦,缺乏以往喜剧所具有的趣味性和人文关怀。

有些网友表示,整个小品的表现缺乏逻辑,也不够真实,虽然这样的表现勉强可以忍受,但最后进行“硬性教育”却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网上还有网友说,如果今年春晚再出现“尊嘟假嘟”“恐龙扛狼”“公主请上车”“鸡哔你”等烂梗,他们真的要砸电视砸电脑了。

这一年大家都已经累得很了,谁还有精力去听你讲道理呢?让人省点心,开开心心过年吧。

与当前的段子相比,只有将过去的春晚小品如《打扑克》和《打工奇遇》等融合进表演,才能真正充满智慧和趣味。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人捧腹大笑,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他巧妙地利用名片大小的比喻来揭示当时职称泛滥的现象,这个比喻既幽默又富有深度。在《打工奇遇》中的台词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甚至因为一句台词识破潜伏间谍。

这些小品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们生动地揭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让观众感到欢乐。

近年来,一些小品在强调父亲的教育作用时用力太猛,显得有些“爹味儿十足”。

更令人讽刺的是,他们讨论高深道理的时候,却与观众的现实生活毫无关联。换句话说,没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作品怎么可能与普通人产生共鸣呢?

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重新获得他们的喜爱,春晚需要勇于创新,以创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应该更加关注观众的感受和需求,避免过度宣传和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让人们感受到温馨和愉悦。

人们希望春晚能呈现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元素和欢快的氛围,而不是过于刻板或过时的节目。

除了“太喜欢”教育人之外,还有一点可能是让很多网友感到无聊,不愿意接受的地方。

那就是从当初的“引领潮流”,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道“融梗的大烩菜”。

3.时代变迁

就像所提到的那样,第一届春晚就像一个朴实而热情的乡村舞台,它的布置简单朴素,没有使用高端的LED灯和高科技音响。

这种对繁复和华丽的反感,反而让人感觉更加亲近。

过去,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变化,如激动、欢笑和流泪。虽然节目的形式过去比较单一,主要以小品和歌舞为主,但每个演员都全力以赴,尽力表现自己的才华。

春晚在当年以其简单、纯粹和令人触动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赞赏。艺人们努力呈现节目,让观众在精彩的演出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小品演员在观众面前,精彩地表演各种生活小故事,引发阵阵欢笑和感动。相声演员则在舞台上展现出浓厚的北京特色,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

歌手们用他们深情哀怨或豪放洒脱的歌声,唱出了一幅东北辽阔大地上的景象,同时也传唱了西北地区那苍凉的气息。

为了呈现出最佳的节目效果, 国宝级人物本山大叔因为压力过大,在演出前一天患上了疱疹。而“金牌搭档”宋丹丹更是因为在排练过程中两次痛哭失声。

他们如此努力,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承担着许多人关注和期望的重任。他们把这份期待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把这份责任看作是不可推卸的职责。

现在的春晚舞台上呈现出的景象似乎是一出经过商业包装的精彩表演。尽管依然充满了豪华和热闹的气氛,但已不再具有昔日真诚和朴素。

尽管舞台设备先进,明星众多,但很难有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舞台逐渐演变成了明星们进行表演竞赛的场所,而非人们真诚交流的场所。

小品演员开始对收视率和网友的弹幕产生了兴趣,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不差钱”和“宫廷玉液酒”这样的引流潮流,大多数节目现在都充斥着融梗和烂梗。

请问您对于这种节目感到满意吗?

个人观点

由于春晚各个节目版本越来越偏向于“综艺化”,我们曾经熟悉的“春晚舞台”已然不见了。

原本这个舞台应该是演员与观众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媒介,但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浮华的盛大晚会,那些能够真正激发全国亿万观众欢呼雀跃的节目已经越来越少。

春晚的未来发展方向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它是否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当前观众的口味,或者会坚持现有的形式和内容,这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我很好奇,大家都期待今年的盛大晚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