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近日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边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山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边会现场展示了代表性省市应对气候变化优秀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古称南赣,现称赣南,辖3区2市13县及蓉江新区、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94万平方千米,人口986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2022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3亿元,居全国第62位。赣州城市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阳明圣地”“红色故都”“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世界橙乡”“生态家园”之称。如果用纵向时间轴来介绍,可概括为“六有”。五千年前有“人”,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山海经》有注:“南方有赣巨人”;两千年前有“城”,秦始置南壄县,汉初颖阴侯灌婴筑城,设立赣县;一千年前有“名”,南宋改“虔州”为“赣州”,至今未变,为宋代36个大城市之一,被誉为“江南宋城”;五百年前有“圣”,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也称为“阳明圣地”;一百年前有“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新时代有“为”,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专门出台支持文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拉开大幕,现已成为老区示范区、湾区准成员、省域副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12年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赣州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17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城市名片,赣州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赣州市中心城区2022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位居江西省第一,实现“五连降”;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赣江干流赣州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具体而言,赣州市在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以下五点经验。

坚持“绿”字打头谋全局,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赣州市“依绿向绿”,始终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顺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目标。赣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2%,连续五年位居江西省第一。2020年以来,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2%,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二是超额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十三五”时期,赣州市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83%,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下降15%的目标。其2021年、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3.1%和3.7%,顺利完成江西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是持续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排放目标。“十三五”时期,赣州市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2.01%,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下降21%的目标。2021年,该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6.48%,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坚持“进”字当先建机制,绿色转型驶入“新车道”

赣州“依绿建绿”,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注重强化规划引领,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赣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分年度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推进计划,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低碳城市建设工作。

二是规划引领明路径。制定出台了《赣州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赣州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赣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赣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美丽赣州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多项低碳发展指导性文件,明确低碳发展目标,优化低碳发展路径,细化低碳发展举措。

三是典型示范出成效。赣州市成功承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并作经验交流,荣获全国首批9个、江西省唯一的国务院2022年度生态文明督查激励表彰,获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12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赣州经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全国推广。

坚持“敢”字开路勇创新,绿色探索孕育“新模式”

赣州市“依绿厚绿”,紧密结合农业大市、林业大市等基本市情,坚持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创新发展绿色体系,在绿色农业、光伏扶贫、林业碳汇等方面积极先试先行,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绿色发展模式春潮涌动。结合赣州市丘陵山区地形特色,开辟了一批以赣县“指尖农业”模式、上犹“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推进了“稻鱼(虾)”共生种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制定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全市4512个村级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均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收4.2万元。

二是绿色金融工具日益丰富。创新“林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贷款新模式,全力支持赣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新增林权抵押面积18.9万亩(约合1.26万公顷),新增贷款4.53亿元,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约3000万元。2023年,赣州市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推动建立碳减排项目库。

三是绿色试点示范百花齐放。赣州市以及下辖的瑞金市成功申报创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赣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产品碳足迹、碳标签认证,入选省级减污降碳试点。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稀土永磁行业全球首张SGS PAS 2060碳中和达成宣告核证证书。崇义县入选森林固碳增汇试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试点,会昌县凤凰岽商品林林场入选CCER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崇义县、兴国县入选林业碳中和试点项目。

坚持“拼”字发力提质效,绿色动能激活“新引擎”

赣州市“依绿固绿”,始终坚持用好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

一是经济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赣州市建立“两高”项目管理、预警和问责等制度体系,压减粗钢产能200万吨,占江西省退出粗钢产能46.19%;关闭煤矿34座,实现整体退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突破30%、40%,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保持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全省率先突破400万千瓦,达437.56万千瓦,年发电量79.05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均居江西省第一。“十三五”时期,赣州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5%,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3.66%,超额完成目标。

二是建筑和交通转型持续加快。“十三五”期间,赣州市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38.43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91.4万平方米。“十四五”以来,新开工绿色建筑2766万平方米,占比达99%。淘汰机动车、摩托车、挂车类老旧车辆36.6万辆;建成投运各类充电桩7042根,基本形成2千米的充电服务半径。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现有新能源公交890辆,占公交总数的77.42%。2022年,赣州市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

三是绿色和低碳意识持续增强。建立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上线“绿宝碳汇”App,建立14家国家级、5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形成进位赶超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共有5个产品获得低碳产品认证。“十四五”以来,共有9个产品获得低碳产品认证、21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努力提升碳汇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78.91万亩(约合11.93万公顷),森林抚育226.87万亩(约合15.12万公顷);“十四五”以来,完成人工造林34.97万亩(约合2.33万公顷),森林抚育57.922万亩(约合3.86万公顷)。全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76.23%,位居江西省第一。

坚持“实”字托底强支撑,绿色保障更增“新护栏”

赣州市“依绿强绿”,坚持摸清家底、强化保障,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考核评价体系,为巩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是健全温室气体制度体系。出台《赣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将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分解至各部门,编制完成2014—2020年覆盖6个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全面摸清全市不同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每年开展全市节能减排和能源生产、供应和消费情况的统计,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价,以制度形式确保常态长效。

二是压实温室气体排放责任。明确所辖县(市、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并将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全面压实各县(市、区)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确保落地见效。

三是强化低碳发展资金保障。“十三五”期间设立节能与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资金达1672.3万元。“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安排7.8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43.18亿元,全力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速推进。

结语

绿色生态是赣州最大的财富、优势和品牌。赣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加力、共同努力,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育新板,巩固治气成果,做好理水文章,持续推动红色赣州绿色发展,全力拼抢争取金色成就,努力建设革命老区美丽中国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